大家好,我是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肿瘤科一区(五楼)的彭齐荣主任。行医40余年来,这段路说长不长,足以让我见证肿瘤治疗领域的一次次技术突破与理念更新。在临床,每次看到患者攥着体检报告、眼里满是焦虑时,我依旧会心疼那份藏不住的恐惧。早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放疗的5年里,我曾为了精准理解肿瘤病理特征、制定更贴合病情的放疗方案,熬夜结合病理切片资料和数字化病理图像分析过太多临床肿瘤病例;不管是过去担任南部战区空军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还是如今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坐诊,我接过太多张标注“异常”的检查单,也握过太多双因害怕“癌症”而不停颤抖的手,作为肿瘤专科医生,今天我将用谢老师的真实经历告诉你:得了癌症别慌,这样应对更有效。废话少说,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
![]()
提到癌症治疗,大家都知道要先找到癌细胞的“发源地”——原发灶,可临床上总有患者遭遇这样的困境:明明确诊了转移癌,却怎么也查不出癌细胞最初是从哪个器官长出来的。这种“原发灶不明的癌”,是不是意味着病情更棘手、治疗没方向?今天就通过谢老师的真实病例,聊聊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帮你拨开迷雾。
一、什么是“原发灶不明的癌”?从谢老师的意外发现说起
![]()
谢老师是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平时待人和善,课也讲得好,身边的同事都爱和他聊天。去年秋天的一次同事聚餐上,有位同事无意间说:“老谢,你左边脖子怎么看着比右边肿一点?”谢老师起初以为是玩笑,还打趣道:“你是不是眼神出问题了,我怎么没感觉?”可同事认真地说:“真不是开玩笑,你自己摸一摸就知道了。”
谢老师半信半疑地摸了摸左颈,果然摸到一个硬硬的小疙瘩,不疼不痒,平时还真没注意。当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会不会是肿瘤”。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县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摸了摸疙瘩后说:“质地有点硬,建议做个彩超和活检,排除不好的情况。”
等结果的那三天,谢老师吃不下也睡不好,活检报告出来时,他手抖着打开——“左颈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看到“癌”和“转移性”这两个词,谢老师瞬间慌了神:“转移癌?那癌细胞是从哪转移来的?”县医院的医生稍做解释后建议他尽快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二、找不到原发灶时,医生会怎么“破案”?3个关键步骤别忽视
![]()
到了上级医院后,我把谢老师收入院,开始了寻找原发灶的“破案”过程。这就像警察抓了“小喽啰”,必须找到幕后“主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癌症治疗也是如此——只有找到原发灶,才能制定更精准的方案。
1. 第一步:核实病理,从转移灶里找“线索”
首先,我们联系县医院,借来了谢老师的病理切片和活检组织蜡块。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确认县医院的诊断是否准确(比如是不是真的腺癌、是不是转移癌),二是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分析转移灶癌细胞的“特征”。
举个例子,不同器官的癌细胞会带有不同的“标志物”——比如肺癌细胞可能带有“TTF-1”标志物,胃癌细胞可能带有“CK7”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我们就能缩小原发灶的排查范围。可惜的是,谢老师的免疫组化结果没有明确提示,只补充了一个信息:“低分化腺癌”(癌细胞分化程度越低,越难判断来源)。
2. 第二步:结合病史,重点排查“高危部位”
接下来,我们根据谢老师的情况(52岁男性、有20年吸烟史、无其他基础病),列出了“高危原发部位”:
• 肺癌:男性、吸烟史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肺癌容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是“头号嫌疑人”;
• 胃癌/食管癌:腺癌也常见于胃肠道,虽然转移到颈部的概率比肺癌低,但也不能排除;
• 鼻咽癌/胰腺癌:鼻咽癌多为鳞癌,胰腺癌转移到颈部的概率低,但也需要常规排查。
基于这个判断,我们先给谢老师安排了胸部CT(查肺)、食管胃镜(查胃肠道),同时预约了鼻咽镜和腹盆部CT。一周后,检查结果陆续出来:胸部CT没发现肺部异常,食管胃镜也没看到溃疡或肿瘤,鼻咽镜和腹盆部CT也一切正常。
3. 第三步:终极排查,PET/CT不是“万能药”
眼看重点部位都没发现问题,我们和谢老师及家属沟通后,建议做个PET/CT——这是目前排查癌症原发灶的“高端手段”,能通过追踪癌细胞的“代谢活性”,发现微小病灶。
但必须说明的是,PET/CT并非“万能”:如果原发灶特别小(小于1厘米),或者癌细胞代谢活性低,就可能查不出来。谢老师的PET/CT结果出来后,果然还是没找到原发灶,只确认了颈部的转移灶,没有其他部位的异常。
三、找不到原发灶就不能治疗了?权威指南早有“备用方案”
![]()
看到PET/CT结果时,谢老师和家属都很焦虑:“找不到原发灶,怎么治?是不是没希望了?”其实完全不用慌,权威的癌症治疗指南早就针对“原发灶不明癌”制定了规范。
1. 不纠结“找不到”,按“特殊癌种”治疗
虽然找不到原发灶,但我们可以根据转移灶的类型(低分化腺癌)、转移部位(颈部淋巴结)、患者身体状况,参考“原发灶不明癌”的治疗指南制定方案。比如对晚期不明原发灶腺癌,常用的“广谱化疗方案”(如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就能有效控制转移灶。
2. 避免两个误区,别让焦虑耽误治疗
• 误区一:“没找到原发灶就不治疗”。有的患者觉得“找不到根源,治疗就是瞎治”,其实不然——及时控制转移灶,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比如谢老师经过两个疗程化疗后,颈部的疙瘩明显缩小了;
• 误区二:“过度检查,不撞南墙不回头”。如果已经做了病理核实、重点部位排查和PET/CT,还是没找到原发灶,就没必要再继续做更多检查了,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延误治疗。
总结:找不到原发灶不可怕,理性配合才是关键
![]()
谢老师的案例不是个例,临床上约有5%-10%的癌症患者会遇到“原发灶不明”的情况。但大家要记住:
1. 找不到原发灶,不代表病情更严重,也不代表没法治;
2. 配合医生完成必要的排查,是为了争取“精准治疗”的机会,但不要迷信“必须找到原发灶才能治”;
3. 即使按“原发灶不明癌”治疗,现有方案也能帮助很多患者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想跟大家说:癌症治疗就像一场持久战,遇到“原发灶不明”这样的难题时,别慌、别乱,和医生一起理性面对,才能走得更远。
就像谢老师,现在已经完成了四个疗程的治疗,精神状态很好,还能偶尔和同事视频聊天——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
我是肿瘤科主任-人民军医-彭齐荣,抗癌这条路确实难走,有太多未知的坎坷,也有太多因“对医学概念的误解”引发的焦虑。但请相信,你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扛。我愿意做你们抗癌路上的“老战友”,陪你们一同面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难题,一同解读晦涩的检查报告,一同把每一个“健康坎”都慢慢迈过去。
如果你们有关于癌症、肿瘤的健康疑问,无论是想了解具体癌症的治疗方案,还是需要肿瘤患者日常护理的相关建议,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是在后台和我说说。每一个问题,我都会结合四十年临床经验认真回应;每一份对健康的期待,我都会尽力不负。
本期科普就到这里了,愿我们都能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多一分科学认知赋予的勇气,多一分彼此陪伴传递的温暖。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