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刘德华的某场演唱会场外的一幕,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下追星文化的荒诞内核。拿着3万港币月薪的扫地阿姨,在辛勤劳动的时候,看着一群月薪几千元人民币的内地年轻人(以下称他们为:追星客)蜂拥而至,忍不住向一个追星客吐槽:“我们几万元一个月的收入,这种演唱会我们一场都不看。”
追星客:“你们香港人都不看啊?”
阿姨:“你看,来看的都是你们大陆人。”
追星客:“你多少钱一个月?”
阿姨:“我三万元一个月。”
追星客非常吃惊:“扫地的都三万?!”
阿姨:“我们香港人做体力的都能赚到。就是你内地人拿着几千元的工资,还要搭车、借宿、我真不理解你们内地人,还要买几千元一张的门票,香港人宁可花一万几千去旅游,那几天多舒服,感觉你们喜欢华而不实的东西,比较浮华。一个月工资都不见得买得起一张门票,还这么狂热追过来看演唱会,图的是什么?”
![]()
![]()
![]()
![]()
![]()
![]()
这句直白的诘问,比任何社会学报告都更戳中人心 —— 当生存成本与精神消费的天平严重失衡,那些为偶像一掷千金甚至借钱追星的行为,究竟是青春的狂欢,还是自我的迷失?
王晶在接受采访时提及的“造星”往事,恰好为这场讨论提供了绝佳的参照。当年某影业公司为捧红张曼玉,在香港所有码头租下最好位置的广告位,悬挂张曼玉巨幅画像长达一年,用这种扎实的曝光度让演员走进大众视野。这种造星模式虽带着商业算计,却至少遵循着 “作品立身、口碑积累” 的逻辑,明星与观众之间隔着作品的桥梁,而非如今靠流量数据堆砌的空中楼阁。老艺术家张曼玉人家实实在在地拿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而现在有些追星族追捧的,可能只是偶像精心包装的人设,是经纪公司营造的 “完美幻象”。
![]()
更值得警惕的是 “透支式追星”。那些拿着几千元月薪,却愿意花上万元买演唱会门票、周边产品的年轻人,可能要省吃俭用几个月,甚至不惜借钱满足追星欲望。他们或许以为这是对偶像的 “真爱”,却忽略了这种行为背后的非理性:当个人收入与消费能力严重脱节,当追星成为生活的全部重心,最终可能反噬自身。扫地阿姨的3万港币月薪,是日复一日清扫街道的辛苦所得;而有些追星族的几千元工资,本应是支撑生活、提升自我的基础,却被投入到一场注定短暂的狂欢中。这种对比,不是对收入高低的评判,而是对生活优先级的叩问:当我们把有限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耗费在追逐他人的光芒上,是否还有力气照亮自己的人生?
王晶说 “追星完全没有必要”,或许有些绝对,但却点出了当下追星文化的病灶。真正的偶像崇拜,本该是 “见贤思齐” 的动力:因为欣赏演员的敬业,所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佩服歌手的坚持,所以在困境中不轻易放弃。就像当年观众喜欢张曼玉,不仅是喜欢她的美貌,更是认可她从邻家女孩到影后的蜕变,这种成长型的偶像,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有些追星文化,早已偏离了这个轨道:为了偶像打榜控评,不惜与陌生人争吵;为了偶像的 “排面”,盲目攀比消费;甚至将偶像视为 “精神图腾”,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追星,不是精神寄托,而是精神绑架。
香港演唱会场外的这场对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的精神焦虑。年轻人渴望通过追星找到情感共鸣,缓解生活压力,本无可厚非,但一旦陷入盲目与狂热,就会迷失方向。扫地阿姨的朴素话语,是来自生活最真实的提醒:生活的重心,永远应该是自己;王晶的造星往事,是对娱乐行业的警示:真正的明星,靠的是作品而非流量。
愿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明白,与其仰望他人的光芒,不如努力成为自己的太阳;与其为偶像疯狂买单,不如把钱花在提升自己、改善生活上。毕竟,能为你的人生负责的,从来不是舞台上的偶像,而是脚踏实地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