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有茧,心才有光。一场静悄悄的劳动教育重构正在成都发生。
![]()
10月11日,2025年成渝劳动教育课程创享集暨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在成都江滩公园正式启幕。通过“内场研讨+外场展演”的双线模式,既集中呈现成都劳动教育实践成果,更标志“成渝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实质性落地。
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成都正以此为新起点,推动劳动教育从“课程活动”走向“育人生态”,从“一校探索”迈向“区域协同”的深刻转型。
区域协同:
成渝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在物质丰裕的当下,如何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班建武在破题演讲中发问。
![]()
他的问题直指劳动教育核心: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动手干活,而是通过真实的劳动体验,构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塑造优秀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这一设问恰恰呼应了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普遍困境:资源分散、形式单一、社会协同不足。而成渝此次“联手”为破解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次创享集以“共享、融合、创新”为核心,构建了跨区域劳动教育联动机制,其创新实践可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双线呈现”的成果转化模式。
本次活动采用“内场+外场”双线呈现的模式——内场,专家与教师展开围绕劳动教育深层命题展开“头脑风暴”;外场,沿“丰饶之境(农耕)、匠心之美(非遗)、创客之趣(科技)、生态之和(环保)”四大主题设 40 个展台,成都23个区(市)县的劳动教育成果鲜活亮相,蒲江“从茶树到茶杯”农耕课、青羊蜀绣非遗实践、高新区 3D 打印劳动工具等鲜活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
尤为关键的是,本次展示的200个校本劳动课程案例同步接入“课程云集市”,通过“劳动教育共享币”机制实现资源高效流转,教师可直接获取“课程设计——实施步骤——评价标准”的实操性资源包,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
第二,“四维协同”的共同体机制。
成渝协同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劳动教育正成为协同育人的新纽带。活动中,成都与重庆携手正式成立“成渝劳动教育共同体”,未来将通过“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互通、学生互联”等方式,全方位实现劳育联动。
“今后重庆学生能来天府农博园学农耕,成都学生可去重庆工业遗址体验智能制造。”这种深度协同模式,为全国区域劳动教育合作提供了创新范本。
五年探索:
交出成都劳动教育的“生态答卷”
作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成都自2020年启动首批劳动教育试点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推进体系。
·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的闭环
“成都的劳动教育从不是零散活动,而是系统性工程。”据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采用“试点+示范”层级推进模式,2020 年启动首批试点后,逐步形成13个试点区县、94所试点学校“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格局。
![]()
与此同时,政策与经费保障为体系落地提供支撑。5年来,市级专项经费累计投入近500万元;出台《劳动项目清单》《职普联动教学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明确“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必修要求,实现“政策、经费、执行”闭环。
·课程创新:地域特色与五育融合的双轮驱动
成都劳动课程遵循“市级统筹规划、区域特色发展、学校自主创新”原则,形成“一域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格局,核心体现为“地域资源嵌入”与“跨学科融合”两大特征:
地域课程特色:如蒲江依托茶果资源开发“全链条农耕课”,武侯区打造“智慧劳动+生活美学”课程,青羊区打造非遗传承课程,全兴小学开发“趣田园悦劳动”绘本课程等等;
![]()
三维课程结构:全市构建“基础必修+个性选修+跨学科融合”体系,校均开设劳动选修课程5门,学生选修率达98%,其中深度融入川菜、蜀绣等成都元素的特色课程占比约35%;
![]()
品牌活动支撑:“绿道”环城生态区劳动实践课程开发52个模块,覆盖全学段学生,中小学校年均开展校级品牌活动超10次,参与率95%以上,实现“课程——活动”联动。
![]()
·资源保障:师资与场所的协同建设
师资与场所是劳动教育落地的核心支撑,成都构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校内 + 校外’实践网络”双轮驱动模式:
师资队伍方面,形成“专职为主、兼职补充”的复合型团队,全市专职教师数较2021年增长16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9%;兼职教师主要包括班主任、科学和美术教师以及共享教师,涵盖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等;全域构建“1+5+N”分层培育体系(1个市级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孵化站、5个实践示范区域、N场专项培训),培育市级种子教师100名、区级1000余名。
![]()
实践场所布局上,校内场所注重空间转化,如锦江区教科院附中打造“三坊四室一农场”;校外构建“1+N”网络(每区县1个综合实践基地+N个特色基地),如新津区依托天府农博园建农耕空间、武侯区“水韵园”基地年接待8万人次;社区场景注重“资源活化”,如锦江区将社区非遗项目转化为劳动课程,实现 “校内、校外、社区”场所全覆盖。
![]()
·评价改革:从“软指标”到“硬约束”的转型
成都突破传统劳动评价“填表式记录”局限,构建“数据化+多元化”评价体系:
首先是数据化记录,比如金牛区把劳动教育接入区级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学生劳动素养动态图谱”,实时记录学生校内值日、家庭家务、社会服务等数据,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其次是评价主体更加多元,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家长可上传家庭劳动照片,社区能反馈志愿服务表现,年均覆盖青少年志愿者10万人次;还有成果化导向,将全市劳动技能大赛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实现“过程记录、成果展示、评价应用”衔接。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参与申报各级各类劳动教育高质量课题300余项。教育部曾评价,成都把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精神落得实、落得细、做得好,形成了可看可学的经验做法,对于全国来讲具有非常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未来展望:
劳动教育如何“常态长效”?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仍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专业支撑不足、课程实施质量待提升、评价效能未释放”等挑战,成都制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以“劳动即生活、劳动即创造、劳动即成长”三大行动为目标,配套“四大支撑体系”确保落地:
·三大核心行动:聚焦痛点的靶向突破
第一,实施“劳动即生活”行动,破解劳动与日常脱节难题——校内设“劳动教育宣传活动周”(每年9月第4周),制定劳动岗位清单与时长标准;校外推出“生活劳动必会项目清单”,引导学生年均掌握1-2项生活技能,推动劳动融入家庭日常。
第二,实施“劳动即创造”行动,丰富生产劳动样态——依托成都“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势,开发科技劳动、工业劳动课程;搭建校外实践平台矩阵,推动职校资源嵌入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定制化服务。
第三,实施“劳动即成长”行动,构建服务性劳动网络——绘制“服务性劳动资源地图”,明确各类服务性劳动的场所、内容;培育区域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学生参与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社区建设等新型服务性劳动。
·四大支撑体系:保障行动落地的基础框架
“1+N”课程体系:编印《成都市中小学劳动课程指导手册》,2027年底前协同建设100节劳动优课与学科融合优课、100节校外实践课,强化课程标准化与创新性。
“专兼职+共享”师资体系:到2027年完成一轮骨干教师全覆盖培训,建设 1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实现70%以上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劳动专任教师,完善兼职师资跨区域流动机制。
“校内+校外”场所体系:每年培育并推广50个市级“工业+”“农业+”“科技+”“生态+”“文化+”等5类校内实践场所,推出30个“公区清扫+”“志愿服务+”“生涯教育+”等3类劳动特色学校,强化场所分类与特色化发展。
“写实记录+技能展示”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重要指标,每年举办1次全市劳动技能展示活动,深化评价结果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在劳动中生长的教育力量
![]()
当江滩公园的灯光亮起,这场劳动教育的盛会落下帷幕,但成渝协同育人的新篇才刚刚开启。从 2021 年全国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在蓉召开,到如今成渝共同体的成立;从成都首批试点学校的探索,到覆盖全域的生态体系;从单一的劳动技能培养,到“五育融合”的全面育人,成都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实践答卷。
![]()
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成都,劳动教育已超越课堂边界,融入绿道田野、非遗工坊、社区街巷,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的纽带。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当更多孩子在劳动中学会创造、懂得奉献,这座城市必将收获更有温度的未来。而成渝携手的探索,也将为全国劳动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西部范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