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上古时期的某个清晨,部落联盟的人们发现了两件怪事:一是天空中竟飘下细密的粟米,像下雨一样落在田埂上;
二是昨夜三更,村外的山林里传来阵阵哭声,不是人的声音,尖细又凄惨,老人们说那是鬼怪在哭。
二这两件怪事,都和一个人有关——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他刚刚完成了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后来人们把这套符号叫做文字。
![]()
文字能记事儿、传知识,是好事,没人明白鬼怪为什么要哭。
直到后来部落里的巫祝翻开代代相传的《巫书》,才慢慢揭开这个谜团,而要弄清真相,得从仓颉造字前的困境说起。
仓颉生活的时代,黄帝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多个部落,人口多了,事情也杂了:
要记各部落交上来的粟米数量,要记狩猎队捕获的鸟兽,还要记祭祀的日期、部落之间的约定。
那时候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绳子上结多了,时间一长,谁也记不清哪个结代表什么。
仓颉每天要对着一大堆绳子发愁,有一次东边的部落交了50担粟米,他打了5个大结。
![]()
结果过了半个月,他忘了这5个结是粟米还是兽皮,只好派人去东边部落问,来回跑了三天才弄清楚。
还有更麻烦的,部落要和西边的部落约定秋收后一起狩猎,他在绳子上打了个特殊的结。
可到了约定日子,没人记得这个结的意思,两边的人都没去,狩猎的事也黄了。
那时候也有简单的符号,有的代表太阳,有的代表陶器,但这些符号太少,也没规律,只能记简单的事,复杂的行政、约定还是没法弄。
黄帝见仓颉天天愁眉苦脸,就对他说: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弄出一套能让所有人都看懂的符号,别再靠绳子打结了。
仓颉一开始没头绪,他试着把结绳的样子画在石头上画了几个,又试着模仿鸟兽的样子画,画了一只鹿。
![]()
有人说是羊,有人说是狗,他才发现原来大家对象不像的理解不一样,符号得有统一的规矩才行。
后来帮仓颉找到方向的不是传说中的凤凰,是部落里的两个人。一个是老猎人吴伯,一个是管历法的巫祝黎老。
有一次仓颉跟着吴伯去山林里找走失的羊,吴伯看到地上的脚印就说:
这是母羊的脚印,蹄子印宽,旁边还有小羊的脚印,应该没走远。
仓颉问他:你怎么能分清是羊还是鹿,吴伯指着脚印说:羊的脚印尖,鹿的脚印圆,看久了就知道了,仓颉心里一动:
要是每种事物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把这个不一样画出来,不就是符号吗?
![]()
他又去找黎老,黎老负责记季节,手里有一块刻着符号的木板,上面的“○”代表太阳,“☽”代表月亮,“≈”代表河流,黎老对他说:
这些符号用了几十年,你要是造新符号得让大家都能看懂,不能只你自己明白。
仓颉听了这话,开始到处观察:
看太阳是圆的,就在圆圈中间加一点,这就是日,看月亮有时候是弯的就画个“☽”,看山是高高低低的,就画三个连在一起的“△”,这就是“山”。
他把这些符号画在树皮上,拿给部落里的人看,老人、小孩、猎人、农人种田的,都能看懂,他才确定这个符号能用。
仓颉花了三年时间终于造出了足够用的文字,他把这些文字刻在一块大石板上,立在部落的中心,那天早上人们围过来看都很开心。
![]()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飘下粟米,落在石板上,到了晚上,怪事来了。
村外的坟地、山林里,传来一阵阵哭声,声音尖尖的,不像人哭,有人吓得不敢出门。
问巫祝黎老是怎么回事,黎老翻开《巫书》:文字出,造化显,他解释说:
以前没有文字,咱们驱鬼的咒语、避邪的方法,只能靠嘴传,传着传着就忘了,鬼怪不怕,因为咱们记不住怎么对付它们。
现在有了文字,这些方法能写下来,代代都能学,鬼怪怕咱们永远记住对付它们的办法,所以才哭。
后来,汉代的《淮南子·本经训》里也记载了这件事,还解释上天降粟米是鼓励人们种田,鬼怪哭是怕被文字记录的法术、咒语克制,再也不能害人。
![]()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文字的出现让天地之秘被人知道了。
以前只有巫祝能和天地、鬼怪沟通,信息在少数人手里,鬼怪能藏住秘密。
有了文字,普通人也能通过文字学习知识,知道怎么应对鬼怪,鬼怪的优势没了,自然要哭。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对付鬼怪的方法靠口传,比如奶奶告诉孙女遇到黑影要念太阳神保佑。
孙女再告诉自己的孩子,传个三四代可能就忘了咒语,或者传错了词,鬼怪自然不怕,记不住怎么对付它,它就能随便捣乱。
但文字出现后情况变了,巫祝把驱鬼的咒语写在甲骨上,把避邪的方法写在木简上,不管过多少年,只要有人认识文字,就能照着做。
![]()
仓颉后来也听说了鬼哭的事,他对身边的人说:
我造文字,是为了让大家能记事儿、传知识,没想到还能让鬼怪不敢害人,这不是我厉害,是文字厉害。
它能把好的方法留下来,让咱们永远不被鬼怪欺负。
仓颉造字后,不只是鬼怪哭了,部落的生活也变了。
以前记各部落的税收靠绳子打结,经常算错,现在用文字记在木简上,多少担粟米、多少张兽皮,清清楚楚,再也没错漏。
更重要的是,文字让文明能传得远、传得久,黄帝的话、部落的约定、狩猎的经验、种田的方法,都能写下来,不像以前,口传着就忘了、变了。
![]()
后来,这套文字慢慢发展,成了华夏民族的文字,不管是甲骨文、金文,都能追溯到仓颉造字时的模仿自然、统一规矩。
至于鬼怪哭的事,后来成了中华文明里的一个象征,
它告诉人们文字不只是简单的符号,它是力量,能让人类摆脱蒙昧,能让好的东西留下来,能让坏的东西被克制。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而鬼怪的哭声,不过是旧时代的告别声。
参考资料:
1. [汉] 刘安:《淮南子·本经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
2. [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华书局1963年版
3.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半坡遗址发掘报告》(半坡陶符部分),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4. [唐] 孔颖达:《尚书正义·序》,中华书局1980年版
5.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序论·仓颉造字背景),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6.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仓颉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7. [清]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一·仓颉作书记载),中华书局1986年版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陶符与文字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