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秦春华最近发了一篇文章,说他在美国发现一个“奇观”:世界一流大学,居然没有围墙,也没有保安查身份证。
他感慨:这才是自由开放的大学精神!反观咱们北大清华,进门还得排队刷脸,跟进衙门似的,哪有半点学术气度?
![]()
文章一出,网友不买账了,纷纷吐槽:“教授,您说得挺美,但您先去北京回龙观小区门口站一天试试?”
秦教授自己也分析了:美国大学没围墙,根本原因就俩字,没必要。
一、斯坦福占地35平方公里,比很多县城都大,你拿墙围一圈?造价够再造两所分校了。
二、威尔斯理女子学院,整个就是个小镇,大学即社区,师生就是居民,你总不能把自家客厅砌堵墙吧?
三、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市中心,教学楼散落在百老汇、华尔街边上,校园就是城市的一部分,拆都拆不掉,还围啥?
更关键的是,美国地广人稀,治安靠社区系统和法律威慑。家里装个报警器直连警察局,有人闯入能合法开枪,这种环境下,砌墙纯属多余。
所以,人家不是“不屑于围”,而是物理上不需要,文化上不习惯。
可轮到中国,情况完全不同。你让北大拆墙,行啊,明天就能实现。但后天呢?
大妈带着广场舞音响进图书馆跳《最炫民族风》怎么办?黄牛在未名湖边摆摊卖“北大定制文创”怎么办?校外游客扛着长焦镜头,蹲守女生宿舍楼拍“学霸日常”怎么办?
![]()
别笑,这些事都发生过。大学不是真空实验室,它嵌在社会里,得防现实里的“入侵”。
更别说,中国的大学动辄几万人,学生未成年、财产密集、网络中心、科研机密……没围墙+没保安,等于把蛋糕放在马路边说“随便吃”。
秦教授说“围墙和大学精神无关”,这话没错。但问题是:当安全都保障不了时,谁还有心思谈“精神”?
就像你家房子,防盗门再厚,也不代表你思想封闭;门洞大开,也不代表你胸怀天下,很可能只是你还没被偷过。
90年代北大拆南墙,搞“产学研一体化”,一时轰动。结果呢?商铺林立,喧嚣不堪,十多年后又默默把墙砌了回来。
![]()
这说明啥?象征意义干不过现实需求。
你想开放,没问题,但得有配套:城市规划是否支持?周边治安是否可靠?公众素质是否匹配?如果都没有,光拆墙,只会让大学从“学术高地”,变成“网红打卡地”。
反观美国那些没围墙的大学,你以为真没人管?错。它们有强大的校园警察系统,有严密的应急机制,有成熟的社区共治文化。
表面无墙,背后有网。
而我们还在解决“电动车乱停”“外卖小哥跑错宿舍送餐”的阶段,这时候谈“无墙精神”,有点像刚学会走路的人,非要去参加马拉松。
![]()
很多人羡慕美国大学的“自由开放”,可别忘了:它们的自由,是建立在高度法治、低人口密度、成熟社区文化之上的。
而中国的大学,面对的是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社会,是教育资源极度紧张的现实,是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期待。
在这种背景下,围墙不是“官僚象征”,而是秩序的底线。你可以批评某些高校管理僵化、服务滞后,但不能因为一堵墙,就否定整个体系的努力。
秦教授的观察没错,但结论太“空中楼阁”。用美国小镇大学的标准,来要求北京城里的重点高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错位”。
![]()
真正的开放,不在于有没有墙,而在于:
- 教学资源是否共享?
- 学术讨论是否自由?
- 学生能否独立思考?
这些,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
至于围墙?它只是个物理设施,别硬给它套上“思想枷锁”的帽子。
最后送教授一句话:下次再说“国外大学没围墙”,建议先去北京早高峰的地铁站体验一下。等您挤完10号线,您就明白,为啥我们不仅需要墙,还需要安检、限流、广播提醒……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拥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