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2年初的一天,上海法租界静安寺附近,有人看到几个穿长袍马褂的男人拎着一大堆黑布包裹的木箱子,急匆匆地进了一家不起眼的洋行后门。
有人觉得奇怪,就悄悄跟了一段。
结果发现这些人居然绕过租界警察,在晚上十点之后运进了一辆没有牌照的卡车。
后来才知道,那些箱子里是从英商那里抢在日本人之前买下的步枪。
买枪的人,姓杜,叫杜月笙。
当时,上海正处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火中。
日军从虹口一带登陆,开始向市区推进。
第十九路军刚刚从福建调来,兵还没站稳脚跟,战就打响了。
前线打得昏天黑地,后方却断了粮、少了枪、没了援军。
谁也没想到,真的站出来帮忙的,居然是个“黑道中人”。
那会儿,中央政府的态度其实挺复杂。
蒋介石一直没下定决心全面抗战,一方面担心日军真的动真格,一方面还想着靠列强调停。
可战火已经烧到家门口了,十九路军成了唯一顶在最前线的部队。
蔡廷锴,那时候是十九路军的军长,人很冷静,不多话,但战场上从不退。
兵不多,装备也差,最初几天靠的就是士兵们一股子拼命劲儿。
可问题是,拼命也得有子弹不是?
![]()
上海市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人捐钱,有人送东西,有人去医院当义工,但这些支援零星又分散,根本填不满战场的缺口。
这个时候,杜月笙顶着压力站出来了。
他不是那种会摆姿态的人。
他先是召集青帮的人,把能动员的都叫来开会。
地方小头目坐了一桌,他一句废话没有:“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十九路军是咱们的脸,这时候谁不出力,就不是上海人。”
没人敢多说一句。
![]()
当天晚上就组织起第一批运输队,往前线送米、送药、送弹药。
有青帮的人在,前线部队都知道这是“杜先生的东西”。
那段时间,最危险的不是打仗,是送东西。
日军控制了江湾和闸北,运输线几乎全断。
有几次,送弹药的车队被飞机发现了,炸得一地狼藉。
可下一批车,照样出发。
说起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件事:有一批从英商那边买来的步枪,原本是日本人订的。
![]()
杜月笙派人抢先一步,直接付了现钱,还说了一句:“这批枪,不该落在外人手里。”
结果日本领事馆气炸了,派特务找上门来,威胁杜月笙别多管闲事。
杜月笙听完,一脸冷漠地说:“我的事儿,还轮不到你们指手画脚。”随即一挥手,几十个便衣冲出来,把那几个日本人围得死死的。
那之后,再没人当面威胁他。
除了补给,杜月笙还管起了情报。
青帮底子深,手下人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接触。
他让人去酒馆、赌场、茶楼,专门打探日军动向。
有一次,一个小头目在酒馆里碰巧听到两个日本军官醉酒聊天,说漏了明天准备突袭的时间和路线。
![]()
情报很快传到杜月笙手里,他第一时间转给十九路军司令部。
第二天一早,日军刚动,就中了埋伏。
这事儿后来传开了,大家都说杜月笙“有点门道”。
战线绵延三十多天,十九路军几乎成了孤军。
但他们没退,没散,也没怨。
这种情况下,蔡廷锴对杜月笙的态度慢慢变了。
原本他是个讲规矩的军人,不太接受江湖人插手军事。
但那时候,他亲眼看到士兵们吃的是杜月笙送来的米,打的是杜月笙买的枪,甚至伤兵能有地方躺,也多亏了杜月笙腾出的厂房改的难民收容所。
![]()
后来有人回忆,那会儿的上海,一共有70多个收容点,几乎都是杜月笙出面协调的。
有的厂房原本是他亲戚开的,有的他根本不认识房主,但只要他出面,事儿就能谈拢。
蔡廷锴在战后接受采访时,语气平静但语意很重:“这次能抵抗这么久,靠的是军民一心。
杜月笙在关键时候站出来了,我们要永远记住他。”
这句话一出,很多人都震惊了。
毕竟在那个年代,军人和帮会,泾渭分明。
可战争把人逼到了一个位置上,谁真出力,谁打心里想守这座城,大家都看得清楚。
其实杜月笙做这些,没说过什么大道理。
![]()
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冒这么大风险,他只说了一句:“上海是我长大的地方,不能让人欺负。”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只把他叫“黑帮老大”。
刘统,《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李洁非,《杜月笙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抗战纪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蔡廷锴口述,李斌主编,《抗战将军口述实录》,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