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网友和我聊天,他想考老家的乡镇公务员,一方面觉得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又观察到身边的乡镇干部似乎过得挺清闲。但他在网上看到大家对乡镇公务员的说法恰恰相反,都说乡镇公务员累成狗。他问我,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我的回答是:乡镇公务员确实有清闲的时候,但更多时候是忙得不可开交。在基层公务员序列中,这个基层群体的压力确实最为突出。至于为什么,让我用几个故事来说明。
【一】
还记得多年前我到某乡镇报到的那个下午。后来我担任了班子副职,分管党政综合办公室。当时的办公室只有两名干部:办公室主任老王和副主任小李。
老王负责后勤管理和党委会记录。他办事很有一套,靠着一部座机就能搞定食堂采购、办公用品购置这些事。开党委会时,他的记录总是简明扼要,最常见的就是“与会人员一致同意”这几个字。小李虽然挂着副主任的名,实际上就是个普通科员,主要负责收发文件和信息报送。档案管理也不复杂,定期把材料收好存起来就行。
![]()
那时的机关运转说不上尽善尽美,但各项工作都还井然有序。
再看看现在的贾镇,情况就复杂多了。办公室主任专管行政事务,副主任负责办文办会,还有个干事专门做信息报送和档案管理,另外配了个劳务派遣人员处理各种杂事。可这个“杂事”到底包含哪些,谁也说不清。总之,每个人都在忙。
办公室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如今贾镇各个组站的工作量,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乌有乡。
【二】
这些年工作环境变化很大。过去的工作是层层递减,现在却变成了层层加码。
十多年前,交通和通讯都不太方便,乡镇干部很少需要进城开会。大家各司其职,偶尔开个大会,也是为了切实推动工作。那时候没有微信工作群,也少有无谓的推诿文件。文山不高,会海不深,形式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
说实话,过去的绩效考核比现在复杂,每个部门都有一套百分制的考核办法。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考核的核心始终是两样:关系和态度。关系排在前,态度跟在后。
有位当镇长的读者跟我说,上周他去了县里四趟,开了四个会。有的会议时间很短,还没往返路途花费的时间长;有的会议领导一讲就是三五个小时。其实会议长短不是关键,只要能推动工作就有意义。但推动工作不光靠开会,还要发文件。这就又回到了文山会海的老问题。
【三】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现在有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民生福祉。为了确保工作落实,某部委定期通报各省的工作进度。
第一次通报结果出来,某个省排在全国倒数。省领导觉得脸上无光,要求分管领导必须把排名提上去。第二天,省里就召集各市分管领导和局长开会,决定对各地市实行日通报、周调度,连续三次排名倒数的要约谈主要领导,工作不力的还要调整分管领导的职务。
压力就这样层层传导下去了。散会一小时后,下辖市立即召开全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同样的工作要求。晚上八点,下辖县接着开专题会议。分管副县长对台下的乡镇干部说:“我知道工作难做,但必须完成。任务指标已经按各乡镇情况分配下去,大家回去自己想办法。”
第二天,下辖镇全体干部下沉到村,镇村干部一起逐户走访。遇到村干部的熟人,就给个面子;碰到和气的老人,就耐心劝说;碰上故意作对的,还得悄悄许些好处。整整忙了一周,贾镇总算勉强完成了任务。
【四】
按理说,任何工作都应该做到“逐户核查”。比如统计全镇养了多少只鸡,修了多少厕所,医保缴费比例如何。但现实往往是上午十点下发通知,下午三点就要数据;或者村干部同时接到好几个组站要求报送不同表格。
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法:把工作分成经验型、委托型、糊弄型、重点型。有些数据参照上月或去年同期就行,有些工作直接交给村干部处理,有些统计坐在办公室估算一下也可以,只有最重要的工作才会逐户研究落实。
压力一层一层传导,责任一层一层压实。但最终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永远是最基层的镇村干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