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撑起吉林 “野生” 朋友圈的封面?
答案,藏在山林间的虎啸豹影里。
2025年10月12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迎来正式设立四周年。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
自2017年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以来,不仅交出了虎豹保护、民生改善、国际协作等领域的亮眼答卷,更向世界讲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吉林篇章。
四年,时间不长,却让吉林的“野生”底色愈发鲜明,也让 “封面主角” 的形象愈发清晰。
![]()
01
从“稀罕踪迹”到“日常亮相”,虎豹归来成封面底气
“虎豹归来”,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频频上演的日常。
在吉林珲春、汪清等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东北虎下山觅食,与林区百姓或游客“面对面”变身“拦路虎”的消息,成为了最鲜活的生态注脚。
虎豹种群恢复成果,藏在实打实的数据里。
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分别由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加到现在的70只、80只左右,栖息地覆盖该国家公园80%区域。
曾经难觅踪迹的 “稀客”,如今成了频频出镜的 “常客”,这份种群数量的稳步增长、活动范围的显著扩大,为吉林 “野生” 朋友圈的封面,攒足了底气。
![]()
02
科学守护,为虎豹腾出安心家园
生态保护,既要心怀敬畏,更要科学施策。为给虎豹等野生动物腾出生存空间,园区内156宗矿业权已全部退出,5座小水电也全部关停,用果断的生态“减法”换来了生物链的完整与繁茂。
如今,这里已是中国生物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拥有野生脊椎动物397种、高等植物884种,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同纬度地区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成为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
![]()
03
守护不止于“退”,科技与温度撑起共生之路
生态守护从不是 “一退了之”,而是在 “退” 的基础上做好 “进” 的文章 —— 以科技赋能监测,以温度化解冲突,让人与虎豹的共生之路越走越宽。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稳步建设中,全国首个全域覆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这里建成,700兆赫兹无线频段、野外调查、红外相机、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协同发力,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实现30个物种的自动识别,识别率超90%。
2024年,累计监测到东北虎2940次、东北豹4420次,梅花鹿、狍、野猪等主要食源动物60.46万余次,并成功建立196组东北虎、107组东北豹个体花纹数据库,每一只虎豹都有了“专属档案”。
面对人兽冲突风险,公园推出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保险彰显民生温度。2022年至2025年累计投入保费3587万元,为9343起损害案件理赔2770余万元,保险范围从农作物、牲畜扩展到护院犬。这份“定心丸”,让村民与虎豹得以安心共处。
![]()
04
架起跨境 “友谊之桥”,让封面故事走向世界
虎豹无国界,保护需同心。东北虎豹的迁徙保护,离不开跨境协作的力量。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中俄边境区域,290个跨境动物通道沿围栏铺开。每隔几百米的缺口,成了野生动物自由穿梭的“友谊之桥”。监测显示,梅花鹿等野生动物跨境通行超3万次,20余只东北虎频繁穿梭通道、自由迁徙,让吉林 “野生” 封面的故事,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虎啸山林,是吉林最响亮的生态骄傲;
种群复苏,是中国交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答卷;
共生共荣,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赞歌。
未来,随着建设不断深入,虎豹呼啸更加响亮,吉林“野生”朋友圈的封面,也终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彭绅
图片来源:受访单位视频截图
初审:刘怡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