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喜欢简单地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点斥责为谬论。“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出现,自然是因为相比一二十年前,教育回报下降了。
上一波“读书无用论”,大概兴盛于八十年代;“搞原子弹 不如卖茶叶蛋 ”的说法也是在那时候出现的。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用品缺乏,市场网络亟待搭建,商机确实很多。普通人做生意肯定不如“官倒”,但敢于下海闯荡,哪怕文化水平有限,发财的机会仍然不小。
而受教育水平高的,往往不愿意放弃已有的稳定职位,收入自然有限。更何况八十年代体制内 缩减开支的倾向挺明显的,不少大型研发项目被砍,大概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最困难的时间段之一。
![]()
“读书无用论”大概是在新世纪初逐渐退潮的,也有它的时代背景。随着各项规则逐渐规范,各行各业开始稳定下来。创业做生意,也不再仅仅靠“敢闯敢拼”就行了,需要有独特的创意或技术。
而部分企业有开始有能力开出远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薪酬,如世纪之交的外企 、2010年代至今的互联网 和金融行业 。这些公司或行业,对雇员的受教育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
2010年代以来,体制内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收入其实也有了明显的提醒。虽然不少青椒抱怨自己的收入低,但真去比较学术界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我觉得中国大陆应该算对知识分子很不错的了。
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读书无用论”自然没有过去那么流行了。还在说的人,更多也是因为自己成绩不好,梦想做生意能发大财,并给自己找平衡。
但最近这几年,情况又变了。首先社会普遍受教育水平提升了,过去念个大学可能就算高学历人才了,就能感受到读书的作用了。现如今,本科教育已然相当普及,自然不能给人带去太多额外的竞争优势,大学毕业生也就很难感受到“读书有用”了。
经济周期叠加国际局势,让不少行业感受到了现实的“需求不振”的压力,企业扩张动力下降,新增岗位减少。年轻人靠学历获得优质工作的机会也就相应下降了。
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现实下,高校也不太可能大规模扩张,每年新增的教职必定远小于新毕业的博士,体制内教职的竞争激烈程度,一年比一年夸张。
但要说读书完全没用,倒也不见得。如果你是AI行业 的技术大拿,或者是量化投资 领域的弄潮儿,薪酬还是能高得吓人。但这两个行业对人才的水平要求太高了,受益人群也小,只能惠及极少部分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