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又出招了。为了替美国大豆找出路,他盯上了印度市场,可这一步棋一开始就走错了。大豆主要被用来榨油和做豆粕饲料,而饲料的终端去向是猪圈、鸡舍和牛棚等地方。也就是说,大豆的需求根子在“吃肉”。一个国家要吃得起、吃得多,才会形成庞大的养殖业,才能撑起大豆进口的规模。
2024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达72公斤,总消费量突破1亿吨,早已是全球最大的肉食市场。而在另一边,人口同样庞大的印度,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5.7公斤,总量才530万吨。两国差距悬殊,几乎不在一个量级。这组数字一摆上桌,答案就很明显:谁才是真正的大豆需求国。
大豆从种植地到餐桌,并不是直接被人吃下去的。它的命运,大多是被碾成豆粕,用来喂猪喂鸡喂牛。吃肉多的国家,必然养殖业兴旺,饲料需求巨大,也就成了世界大豆进口的大户。反之,一个连肉都吃得少的国家,对大豆的需求自然有限。这条从“餐桌到农田”的经济链条,决定了大豆市场的真正走向。
偏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打起了印度的主意。因为美国大豆卖不出去,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开始四处找买家。可他一头撞向印度,这无异于病急乱投医。印度既不是养殖业大国,也不是肉类消费强国,特朗普想把美国大豆推销给印度人,注定是把算盘打错了地方。
从经济角度看,印度不是不想吃肉,而是吃不起。这个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掩盖了人均收入的薄弱。大量农村人口生活拮据,肉类仍然是奢侈品而非日常食品。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才会从“吃饱”转向“吃好”,才会出现对肉类的刚性需求。但印度还没走到那一步。
再加上宗教与文化的因素,印度社会本就以素食为主。数以亿计的印度人信奉不杀生,对肉类消费天然抗拒。就算经济改善,也未必能迅速改变饮食结构。一个文化上偏好素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国家,根本撑不起庞大的肉类产业链,更不会突然对大豆产生巨大的需求。
所以说,特朗普要真想把美国大豆卖给印度,还得先掏钱借给他们,让印度人先能吃上肉,再去养猪养鸡,再谈饲料和豆粕。否则,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没戏。美国想靠一纸合约打开印度市场,就像在沙漠里种稻——水都没有,哪来的收成?这不仅暴露了特朗普对市场逻辑的误判,也折射出美国农业政策的焦虑:他们不是找不到买家,而是忘了世界上真正能消化大豆的国家,从来只有那些吃得起肉的地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