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陪邻居家孩子练跳绳,才跳 3 下就绊住,孩子把绳子一扔:“太难了,我不学了!” 邻居在旁边劝:“加油啊,坚持就会了!” 可孩子头也不回跑了 —— 其实不是孩子没毅力,是我们总把 “坚持” 挂在嘴边,却从没陪他一起 “啃过难啃的骨头”。
![]()
现在很多家庭都这样:家长嘴上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却从没真的和孩子一起挑战过一件 “难事”;孩子遇到点挫折就退缩,比如学画画嫌线条难、背单词嫌记不住,家长只会说 “加油”,却没教他 “怎么一步步把难事变简单”。就像美国演员乔・布朗说的,“挑战是证明能力的机会”,可我们总让孩子独自面对挑战,忘了全家一起发力,才更能给孩子勇气。
我同事家去年试了“全家难事挑战”,效果特别好。爸爸选了 “30 天跑够 50 公里”(他以前跑 1 公里就喘),儿子选了 “每天背 10 个英语单词”(以前记单词总忘),妈妈选了 “学会做戚风蛋糕”(之前烤了 3 次都塌)。他们在家贴了块进度板,每天各自更新:爸爸写 “今天跑了 3 公里,膝盖有点疼,明天慢一点”;儿子写 “今天记住 8 个单词,2 个没记住,明天再复习”;妈妈写 “今天蛋白打发成功了,下次温度再调低 10 度”。遇到卡壳时还互相帮:爸爸跑不动,儿子就陪他在小区走一圈,喊 “爸爸加油”;妈妈蛋糕又塌了,爸爸查攻略说 “蛋白要打到干性发泡”。30 天后,爸爸真的跑够了 50 公里,儿子记了 300 个单词,妈妈终于烤出不塌的蛋糕 —— 儿子说 “原来难的事,慢慢做也能成”。
其实“全家难事挑战” 一点都不复杂,4 步就能落地,关键是 “全家一起动起来,不中途放弃”:
1.每人选一件“跳一跳够得着” 的难事
别选太简单的(比如“每天喝一杯水”),也别选太难的(比如让一年级孩子学微积分)。比如幼儿园孩子选 “自己穿衣服,不用妈妈帮”,小学生选 “每天练 20 分钟书法”,家长选 “每周读一本专业书”—— 自己选的事,才更有动力坚持。如果孩子选的事太难,比如 “1 周学会骑自行车”,可以提醒他 “要不要先练平衡车”,但他坚持的话,就尊重他,大不了最后一起反思 “下次怎么调整”。
2.贴块进度板,每天“打卡”
不用多复杂,一张白纸贴墙上就行。让每个人写自己的进度:比如孩子写“今天练书法,横画还是歪,明天多练 5 遍”;家长写 “今天读了 20 页书,有个概念没懂,明天查资料”。也可以写想让家人帮的事,比如 “明天想让爸爸陪我练书法,帮我看姿势”——看得见的进度,会让人更有成就感。
3.到时间一起总结,不只看“成没成”
比如约定 3 周后开家庭会议,不管有没有完成,都一起聊:爸爸说 “虽然没跑够 50 公里,但比以前能跑了”;儿子说 “单词没全记住,但比以前记得快了”—— 重点看 “有没有进步”,不是 “有没有完美完成”。还可以评个 “勇气奖”“坚持奖”,比如给没完成但没放弃的人发个小贴纸,让孩子知道 “坚持比结果更重要”。
4.结束后复盘,定个“家庭处事准则”
比如一起聊“这次挑战,我们学到了什么”,总结出 “遇到难事先拆成小步骤”“卡壳时可以找家人帮忙”“不随便放弃”—— 这些准则会慢慢变成孩子面对困难的 “工具箱”,下次再遇到难事,他就知道 “该怎么弄”。
别再只跟孩子说“加油”了,也别把“挑战难事”当成孩子一个人的事。今年不妨试试 “全家难事挑战”,哪怕只是一起完成一件小事,比如 “全家一起拼一幅 1000 片的拼图”。当孩子看到爸妈也在 “啃难事”,看到难的事慢慢被 “拆碎”、被解决,他会明白:不是难事可怕,而是没试过就放弃才可惜。这份 “一起扛事” 的经历,比任何 “加油” 都更能给孩子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