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古时候起就跟中国人绑得死死的,它不光是条大河,还养活了沿岸一大片人。江阴靖江这段,很多人可能没太注意,但这地方的江面宽度变化真挺让人吃惊的。
清光绪年间,那时候江阴黄山到靖江的江段宽达3.3公里左右,利港到夹港那边甚至有10公里宽,渡江得花不少时间。现在呢,黄山到靖江只剩1.25公里,缩了八成,利港到夹港也只剩5公里,少了一半。这一百五十年里,江面为什么会这么大变化?
![]()
先说说长江下游的整体情况。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从青藏高原发源,一路东流,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的18%。下游从湖口到崇明岛入海,这段叫扬子江,江面宽阔,水流缓和。江阴就在扬子江的起点附近,连接上游和河口,地理位置关键。
古代这儿江面宽得像海,春秋战国时,苏北大平原和扬州镇江东边还泡在水里,只有少数高地露头。秦始皇南巡时在江阴秦望山停过,那时江阴到靖江北侧江面是最宽的阶段。后来三国时,东吴在北侧沙洲上养马,叫马洲。
南朝和唐宋时期,北面陆地才慢慢成形,张家港变成出海口,明朝郑和船队从那儿出发。清朝时,江面虽比古代窄了点,但光绪年间还是很可观,黄山到靖江3.3公里,桃花港到靖江21.8公里,其他地方5到7公里不等。两岸人基本看不清对面,渡江费劲。
![]()
一百五十年后,为什么缩这么多?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干的事儿。长江下游这块儿,自宋朝起人口就多,经济发达,两宋交界时北方移民南下,土地不够用。大家开始围湖造田,围江造圩。圩就是围起来的地,通过筑堤排水,把滩涂和浅水变农田。
江阴靖江一带圩名到处是,像头圩、顾家圩、三圩啥的。这些圩的出现,跟人口增长直接挂钩。宋时江南繁华,明清时南京镇江人多地少,农民就沿江开垦。20世纪后半叶,连芙蓉湖都填了,常州江阴多出十万亩地。
围垦让陆地向江心推进,江道自然窄了。历史上,南宋韩世忠和金兀术打仗的黄天荡,本是江面,现在成陆地了。这变化不是一夜的事儿,是几百年积累,到近一百五十年加速了。
![]()
除了围垦,泥沙沉积也帮了忙,不过这是次要的。很多人以为上游四川砍树导致泥沙多,冲到下游堆积。四川明末清初战乱,人口少,后来湖广福建移民进川,砍林开地,美洲作物如玉米番薯引进,刺激更多开垦。森林少,水土流失,长江泥沙增加。
清末民国时,川北川西林木又被砍,泥沙量大。但这些泥沙到下游没那么多。三峡后,泥沙在湖北沉积,洞庭湖鄱阳湖分流不少。安徽南京段流速慢,又沉一部分。
到江阴,来自上游的泥沙剩不下多少。下游泥沙主要本地产生,加上围垦加速沉积。河流下游堆泥沙是常态,像华北平原珠三角那样。但江阴这变化,围垦占大头,泥沙是辅助。
![]()
这缩窄有啥影响?江面窄,水位易涨,洪水风险高。历史上江阴水灾多,道光二十八年,长江大水,江阴沿岸农田房屋毁坏。1931年夏,水位4.7米,淹2.9万亩田。1991年,37.4万亩稻田泡水,3000亩棉田受灾,5.3万亩鱼塘决口,980多家工厂停产。
洪水一来,圩堤不牢,损失大。围垦虽增地,但安全隐患多,遇大雨就麻烦。现在上游有葛洲坝三峡工程,1981年葛洲坝建好,2003年三峡蓄水,调控水流,荆江整治,泥沙少,下游防洪强了。水灾少,但梅雨季到八月还得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