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深秋,香港铜锣湾一栋老旧公寓内,一声沉闷的枪响划破午后的寂静。
94岁的王天木倒在书桌旁,手边散落着未写完的回忆录手稿,其中一页潦草写着“76号,终是劫”。
曾让日伪闻风丧胆的军统“四大金刚”之一,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那么,王天木是谁?
![]()
从东北军到军统核心
1891年,王天木生于河北蓟县,自幼受燕赵文化熏陶,性格刚毅且颇具江湖义气。
他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后来的抗日名将傅作义、张治中同为校友。毕业后投身东北军,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交际能力,很快晋升为张学良麾下的骑兵营长,参与过直奉战争、郭松龄反奉等重大军事行动。
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在南京成立。
当时,戴笠急需吸纳有实战经验的人才。经东北军旧部举荐,王天木被戴笠看中,调入复兴社特务处担任北平站站长。
此时的北平正值多事之秋。日军在华北频繁挑衅,汉奸势力活动猖獗。
王天木到任后,他以“天津中原公司经理”的身份为掩护,建立起覆盖平津地区的情报网络,短短半年内破获多起日伪间谍案。
其中“火烧日本领事馆附属机构”一案,更是让他声名鹊起。
1933年春,他指挥特工潜入北平东交民巷,烧毁日军存放情报的仓库,迫使日伪情报网络瘫痪近三个月。
作为“老板”的戴笠对王天木的表现也极为满意,将他与陈恭澍、赵理君、沈醉并称为军统“四大金刚”,成为特务处核心骨干。
此后,王天木奉命组建军统上海行动组,专门负责暗杀汉奸与日伪官员。
他创新的提出“三人行动小组”模式。一人负责策划,一人执行暗杀,一人接应撤退,如此高效的行动方式后来成为军统的标准操作流程。
在他的指挥下,上海行动组接连成功暗杀伪上海市商会会长傅筱庵、伪维新政府外交部长陈箓等汉奸头目,让日伪势力陷入恐慌,也让“王天木”成为上海滩的“死亡符号”。
此时的王天木,无疑是抗日救国的先锋。
他常常亲自参与行动,曾在暗杀伪官员后,为掩护下属撤退,独自与日伪特务周旋两小时,最终乔装成黄包车夫逃脱。
据他的下属回忆,王天木作战勇猛但不鲁莽,每次行动前都会反复推演,甚至亲自勘察路线,确保万无一失。
如此严谨的作风,让他在军统内部赢得“拼命三郎”的称号,也成为戴笠最信任的得力干将之一。
![]()
沪上惊魂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伪在上海加大了对军统特工的搜捕力度,王天木的人生也在这一年遭遇重大转折。
当时,王天木在上海静安寺路被不明身份人员绑架,关押在一处废弃仓库。绑匪既未索要赎金,也未提出任何条件,只是每日提供饮食,对他进行精神折磨。
半个月后,王天木被莫名释放,返回军统驻地时,身上除了轻微擦伤,并无大碍。
此后,军统内部传出流言,称王天木被绑架期间已向日伪投降,释放他是为了让他充当日本人的内应。
尽管王天木反复辩解,声称绑架是日伪的“反间计”,但戴笠对他仍然产生了怀疑,下令暂停他的职务,接受调查。
更让王天木百口莫辩的是,他被绑架期间,上海行动组的两名骨干突然叛投汪伪76号特务机关,供出了部分军统秘密据点。
这桩巧合,让“王天木投敌”的说法愈演愈烈。
![]()
事实上,“绑架案”的真相至今仍是谜团。
据后来解密的档案显示,绑架王天木的很可能是76号特务机关头目李士群的手下,目的确实是实施反间计。
一方面动摇军统对王天木的信任,另一方面逼迫其走投无路时投靠日伪。
而那两名叛逃的骨干,早在王天木被绑架前就已被76号收买,李士群故意选择在王天木被释放后让他们叛逃,就是为了坐实“王天木策反”的假象。
遗憾的是,戴笠并未识破这一阴谋。
1939年秋,戴笠密令陈恭澍前往上海,伺机除掉王天木,以防他真的投敌。陈恭澍跟王天木曾是并肩作战的“兄弟”,接到命令后陷入两难境地。他既不愿杀害昔日战友,又不敢违抗戴笠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