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行经黄土大地,翻越沟梁峁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抗日战争期间,来自华北、华东、华南的大批爱国青年结伴从西安步行到延安,走向激荡人心的新生活。这段珍贵历史,在瑞士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所拍摄的纪录片《通往延安之旅》中得以留存,并呈现在今人眼前。
今年是中国和瑞士建交75周年。在昨天下午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的“历史视野中的中瑞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13年前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通往延安之旅》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内尔利希·丹尼尔,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瑞士弗里堡大学和上海市档案馆的中外学者围绕这部纪录片以及两国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展开探讨。
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彭晓亮介绍,市档案馆研究人员通过广泛搜集资料,比对老照片,多方联系,赴北京、西安、延安采访有关老同志和资深专家学者等形式,对《通往延安之旅》进行了考证研究。
1938年,博斯哈德在武汉获周恩来签发延安通行证,随八路军运输队历时6天抵达延安。作为首位访问延安的欧洲记者,他拍摄的《通往延安之旅》真实记录了从西安到延安途中的所见所闻,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提供了重要视角。
![]()
瑞士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指出,这段延安影像是迄今所知时间最早、内容相对最完整的历史影像,记录了当年从西安通往延安的道路情况,留存了早期延安革命队伍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情景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比如,从西安搭乘八路军装运物资的大卡车出发,要途经草滩,渡过渭河,经过三原、同官(今铜川)、宜君、洛川、鄜县(今富县)、甘泉,才能抵达延安南门进城。雨后道路泥泞难行,卡车行驶进程中需要人手持专门的木质防滑刹垫,跟在车轮侧后边,随时塞到车轮底下,以防倒滑回去。有时,所有人员都要下车,齐心协力推车前行。
在如此艰难的路途上,博斯哈德发现,越来越多青年学生成群结队地步行到延安。他们身背书包,肩扛行李,络绎不绝,彼此不相识,人人打招呼,让人心生敬佩。回到瑞士后,他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在共产主义中国》的文字报道,并剪辑制作了电影纪录片《通往延安之旅》。
![]()
当时的德国大使馆给博斯哈德开具的执照
此外,博斯哈德还拍摄了延安老城内钟楼及其南北大街上的街景风貌。宝塔巍峨,矗立嘉陵山上;钟楼高耸,屹立古城中央。沿街是各种各样的店铺门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同样青春的脸庞,不同的方言口音,融汇成共同抗日、同仇敌忾的革命熔炉。
“他的采访、观察与报道,向国际社会呈现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集体形象,以及倡导团结抗日、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主张,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在舆论宣传中的弱势地位。”朱鸿召说。
![]()
博斯哈德与美国记者斯蒂尔采访毛泽东
今天上午,由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旦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友谊的桥梁——东西方文明交流视野下的上海和瑞士》图片展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开幕。展览从历史视角回顾了中瑞友好交往历程,呈现两国在文明互鉴和经贸、财金合作及人文交流方面的丰硕成果。
据介绍,今年6月,该展览曾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展出一周,受到当地公众欢迎。此次展览回到上海,除了保持原有的展示内容外,还特别融入了复旦大学提供的4组特色档案,聚焦学术领域里的中瑞交流,展现了从早期学者互访到当代科研合作的历程。
原标题:《首位访问延安的欧洲记者,数十年后再度牵起中瑞情缘》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程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