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台湾不久,徐恩曾随即遭到清算,蒋介石:他带来了大量财宝

分享至

1985年9月26日,台北市一处僻静的别墅内,89岁的徐恩曾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

作为曾掌控国民党核心特务机构“中统”、一度权倾朝野的风云人物,徐恩曾临终时,身边却仅有老妻相伴。

他的床头柜上,散落着几张泛黄的旧照片。其中一张,是1932年他和CC系核心成员的合影,照片里的他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与晚年形容枯槁的模样判若两人。

从执掌中统时的“蒋家鹰犬”,到被蒋介石亲手罢黜的“弃子”,再到流亡台湾后无人问津的“寓公”。

徐恩曾的一生,可恨、可耻又可悲。

那么,徐恩曾是谁?他都做了些什么惨无人道的事情?他又是如何被蒋介石抛弃的呢?



中统掌舵人

1896年,徐恩曾生于浙江吴兴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

他的祖父徐有壬官至清朝军机大臣,父亲徐承熙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家中藏书万卷,自幼就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

与多数纨绔子弟不同,徐恩曾自幼聪慧且颇具野心,16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22岁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卡耐基理工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电机工程,是民国特务体系中少有的“留洋高材生”。

而且,多年的留洋经历,不仅让徐恩曾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无线电技术,更塑造了他“中西合璧”的行事风格。既有传统士大夫的权谋算计,又懂现代特务机构的管理逻辑。

回国不久,他经族叔徐青甫的举荐,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技术科科长,负责管理党务系统的无线电通讯。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为巩固独裁统治,筹建专门的特务机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正式成立,首任科长由陈立夫兼任。

1931年,陈立夫因事务繁忙,急需一位既懂技术又可靠的人接任。由此,徐恩曾凭借着CC系背景和无线电专业能力,顺利接过调查科科长一职,开启了他的特务生涯。

上任之初,徐恩曾就深知调查科根基薄弱,他积极吸纳人才,将留洋同学、同乡故旧纳入麾下,同时从各高校招募青年学生,组建起一支“高学历特务队伍”。

此后,他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无线电监听网络,破解地下党通讯密码,仅1932年就截获秘密电报上千份。

到1935年,调查科已更名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徐恩曾任副局长,手下特务超过万人,成为跟军统分庭抗礼的核心特务机构。



滥杀无辜

而在徐恩曾的主导下,中统的核心任务始终是“反共”。

1931年,他刚上任就破获了一起震动全国的大案,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案。顾顺章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掌握大量机密,在武汉被捕后很快叛变。

徐恩曾接到消息后,连夜从南京赶赴上海,亲自指挥抓捕行动,先后逮捕陈延年、赵世炎等重要人物,导致上海的地下组织几乎瘫痪。

此后数年,徐恩曾主导的“反共”行动愈演愈烈。

他发明了“地毯式搜捕”“连环审讯”等残酷手段,仅1933年至1934年间,中统就在全国范围内逮捕超过3万人,其中不少人死于酷刑或秘密处决。

1934年,他亲自策划“《申报》事件”,以“宣传赤化”为由,查封了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申报》,逮捕主编史良才,压制舆论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徐恩曾的“反共”行动并非毫无章法,而是带有强烈的“技术导向”。

他重视情报分析,在中统内部设立“情报研究室”,专门整理组织架构、人员名单及活动规律,甚至编写《问题分析报告》供蒋介石参考。

他还率先将无线电技术用于特务工作,建立“空中监听网”,实时监控地下党通讯,多次凭借截获的电报摧毁秘密据点。

然而,与此同时,徐恩曾的贪婪和腐败也逐渐暴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