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前无吉日,今年不宜搬家!”当这句带着坚定执念的话语从被执行人张某某口中说出时,执行法官面前的腾房难题,瞬间从法律程序的推进,变成了传统习俗与司法权威的碰撞。这并非荒诞戏码,而是发生在执行一线的真实案例。
纠葛:确权定归属 腾房陷阻碍
张某某购置房屋后,未能按约偿还银行月供,银行依保证条款从开发商某房地产公司的保证金账户扣划款项。为挽回损失,开发商将张某某诉至固阳县人民法院,案件很快进入执行阶段。然而,案涉房产经评估、拍卖均因无人竞买而流拍,最终法院依申请执行人同意,依法裁定“以物抵债”,将房产确权给开发商。法律文书已明确产权归属,但让张某某实际腾退房屋,却成了横在执行路上的“硬骨头”。
执行法官初次上门,便遭遇了张某某的阻拦,他对“搬家择吉日”的习俗深信不疑,直言“今年绝不能动”。
僵局:法律权威 vs 传统习俗
一边是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履行的刚性要求,一边是当事人根深蒂固的信仰和习俗。强制执行简单直接,但可能激化矛盾;一味迁就等待,又会损害法律权威。执行团队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而是先以尊重为前提,主动帮张某某寻找过渡房源,试图用诚意化解抵触。可新的阻碍接踵而至,张某某以房源“方位犯天坑”为由,再次拒绝搬迁,案件陷入“无解”循环。面对执行僵局,执行法官打出一套“刚柔并济”的组合拳:
第一步:划定法律底线,掌握主动权。法官向张某某释明:“断供违约是纠纷的起点,拒不腾房已涉嫌违法,法院必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无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清晰传递法律的不可违逆,打破其“以习俗抗法”的侥幸。
第二步:引导合理诉求,化阻力为动力。法官话锋一转,展现司法温情:“我们尊重你对习俗的重视,但履行法律义务是底线。你能否在法院规定期限内,选一个你认为适宜的日子?”这一问,巧妙地将“是否搬”的对抗,转化为“何时搬”的协商。张某某的态度松动,真的“算出”一个在法院限期内的“吉日”,并同意届时搬家。
第三步:预付租金“锁”承诺,善意执行保万全。为防止节外生枝,执行法官做出了一个超出常规的暖心举动,他们协助张某某找房并与新房东签订合同,并从应退还他的案款中,提前将首笔租金打给了房东。这一招,既解决了张某某的实际困难,也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确保了腾房计划落地。
结局:法与情共鸣的圆满
![]()
![]()
腾房现场
![]()
![]()
约定的“吉日”如期而至。这一次,张某某没有再犹豫,主动开始了搬迁。执行法官到场,见证的已不再是对抗,而是一次平稳的交接。开发商终于拿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房产,这起漫长的纠纷画上了句号。
这场从“拒迁”到“主动腾房”的转变,不仅是一起案件的执结,更是“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实践。司法的权威,从不在于冰冷的强制,而在于让法律精神融入人心。当执行法官既能洞察当事人的合理心理需求,又能守住法律的底线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
供稿:执行局 武整通
签发:刘红强
编辑:固法融媒体工作室
审核:朱丽娜 杨静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