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很多时候,孩子一生的精神底色,不是我们提供了多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在的积累和完整品格的培养。
![]()
学霸为何突然自杀?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拉加夫是个“自鸡”娃,从小是学霸,不用父母督促,每天学18个小时那种。
这样的小孩,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考上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有个说法,一流学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学生去美国留学)
可是偏偏,他落榜了。
![]()
挫败之下,他选择了坠楼自杀。
幸运的是,这个孩子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保住了性命,不幸的是,一直昏迷不醒。
坠楼之前,这个孩子说过一句话:
“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
拉加夫的自杀,跟他父母有什么关系?
是他们逼得太紧,给儿子太多压力?还是期望过高,不允许儿子失利?
都不是。
相反,这对父母从小到大就没逼过拉加夫学习,这次高考失利,连句难听话都没说。
一个劝儿子想开点儿,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另一个压根不关心成绩,只想把儿子的情绪安抚好。
这就更奇怪了,有如此开明的父母,怎么孩子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绝望到自杀呢?
![]()
一个失去自我价值感的孩子
卡伦·霍尼在《我们的内心冲突》里讲过:“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成为自己而绝望。”
如果我们从拉加夫自己的视角看他,可能也就理解他的行为了。
这个孩子的内心有着两个让他绝望的现实。
▶ “我不努力,怎么对得起优秀的父母!”
拉加夫的爸爸叫帕塔克,妈妈叫玛雅,两个人都是印度理工毕业的高材生,尤其是帕塔克,当年高考成绩在全国排名第384位,是个学神,从没担心过考试问题。
于是,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能考进的大学,儿子更没问题。
只有拉加夫自己知道,他没继承父亲的高智商。父亲轻松获得的好成绩,他要花数倍的时间复习,才能拿到相近的分数。
每听爸爸说一次“这不难,不用担心”,他的焦虑和自卑就多一分。
高考后,拉加夫的焦虑更是达到顶点,每隔一会儿就给朋友打电话,问那些重复了好多遍的问题:
今年高考比较难,还是去年? 我数学考的最好,还是所有人都很好? 我物理成绩最差,还是大家都跟我一样差?
很明显,这孩子都快把自己逼“疯”了。
但谁也没想到,帕塔克无意间的“鼓励”举动,直接把儿子推向了绝路。
他在放榜前,拿出一瓶酒跟儿子说:“等你成绩出来了,我们一起庆祝,干掉这瓶酒。”
儿子无助地说:“爸爸,你这样我压力好大。”
帕塔克补了一句:“你离家后,我只剩下跟你的回忆了。”言下之意,儿子一定能考上,他已做好儿子离家的准备。
孩子最是敏锐,他能准确感觉父母真正的态度。
至此,拉加夫明白,自己的父母都是学霸,身为他们的孩子,绝不能是失败者,自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考上印度理工。
▶ “比我差的都行,我却不行!”
孤注一掷的人生是可怕的,当这条路被堵住,拉加夫就陷入到“自己是废物”的情绪中:“我尽力了,我放弃一切,每天读书18个小时,还是没考上。”
而当他得知,班里成绩最差的学渣都考上了大学时,这种情绪让他觉得没脸面对所有人:“我这辈子注定是个失败者,一切都没救了。”
拉加夫做不了真正的自己,浑浑噩噩想要达到父母的期望,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失败了。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儿,就不会对活着充满渴望,死就成了摆脱痛苦的选择。
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个孩子自杀了。
![]()
孩子的得救
往往从父母愿意尝试理解开始
帕塔克和玛雅面对儿子的自杀,一开始是不接受的。
尤其是帕塔克,他不敢相信,也不能理解,自己从未给过拉加夫压力,平时像兄弟一样相处,要什么给什么,时不时还鼓励几句,孩子到底有什么承受不住的呢?
请记住这位爸爸的困惑,这应该是最困扰父母的问题之一了。
如果解不开,也就触及不到孩子真正的想法,更解不开孩子心中的死结。
看着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儿子,帕塔克想要做点什么。
可他反复回忆也记不起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反倒是儿子,一直用闭关学习的理由,拒绝跟他交流:
“爸,我有模拟考。” “我不能看电影。” “考完试,我再跟你去度假。” “我要跟同学一起读书。” “我没空跟你聊天。”
直到医生告诉帕塔克,拉加夫没有求生欲望,完全不想活下去。
他才想起儿子好友曾跟他说:“拉加夫很难过,他说大家会叫他失败者。”
是啦,这句话就是让儿子活不下去的关键。
虽然帕塔克不知道能不能救儿子,但他愿意去尝试。
他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跟儿子承认,自己大学期间,是个人人都能讽刺一句的失败者;
第二件,找来当时跟他组成“失败者联盟”的朋友,一起跟儿子讲失败的故事;
第三件,告诉儿子,即便当时他们做了最大的努力,想要成为胜利者,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了。
第四件,当儿子问他:“你们这么努力还输了,很想死吧?”他坚定地摇头:“不会,你的成绩不会决定你是不是失败者,重要的是你全力以赴努力过。”
儿子呢,在他做第一件事的时候,慢慢恢复了意识;第二件的时候,愿意主动跟爸爸交流;第三件的时候,燃起了求生的信念;第四件的时候,儿子坦然接受手术,迎接生命的不确定性。
曾经的拉加夫把成绩当做生命意义本身,总是活在焦虑和紧张中,但现在,从爸爸的经历中,他找到了克服恐惧的道路。
爸爸的“示弱”,丝毫没有损害到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强大”,反而让儿子感受到了他的真诚,解开“不能失败”的束缚,迸发出耀眼的内在力量。
![]()
统一模式下长大的孩子
像个空心人
看到这,估计有人会说,这是电影情节,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其实,现实中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也许孩子们没到自杀的程度,但过于脆弱的情绪、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让他们成为了一个空心人。
《十三邀》节目曾经请了从教十几年的,二本大学老师黄灯,许知远跟她探讨了二本及以下学生的现状。
之所以选择这个群体,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
在 2020年,高考人数约为1071万人,“一本”院校共录取约195万人,“二本”及以下院校共录取771万人。
也就是说,二本及以下的学生,大约占比70%。
1992年,出身湖南农村的黄灯考入了相当于现在“二本”的岳阳大学。
据她说,那时候的大学生,甭管上的哪所大学,生活有多难,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整天关心国家大事,觉得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跟自己有关。
男生也没什么钱,但遇到喜欢的女生,都特别敢去追求。
![]()
但今天的二本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是:
都说源头活水,自己这种不够优秀的人,是“工业废水”; 只在乎能做多少分,而不在乎学了什么; 我一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不一定成功,就绝望得想哭; 那时候,我整天看镜子,看自己还是不是个人。 ……
男生也不想着追求爱情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资格,而且追女生又要花时间,又要花钱,最后还不见得能结婚,何必浪费时间。
![]()
黄灯老师说,这十几年来,她作为老师最大的感受是:单一化的教育,对孩子的伤害特别大,你就觉得他们的生命被掏空了。
他们走进大学就像空心人一样,带着塑料和电子产品的味道,情绪敏感,自我价值感缺失。
在竞争焦虑的氛围下,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许知远也问过黄灯老师,这些孩子该怎么办呢?
她说,其实真的还是找到自己。
![]()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我知道有的父母会说,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处处是竞争,胜者为王,我们也没办法。
只是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胜并非是单一的竞争意识,而是有足够强悍的竞争能力。
这份能力,不是跟同龄人比较得来的,是靠足够的内在力量,被关注的内在感受以及对输赢的正确认知得来的。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里说:
当 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 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 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设想一个孩子如果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
正如《最初的梦想》中,帕塔克的那句感悟:
“ 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胜败输赢,但我们都忘记了怎样过好人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本身。”
别忘记,我们淡定了,孩子才淡定。我们理解了,孩子才得救。

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导师”的史蒂芬·柯维说过这么一句话:“除了身体上的生存,人类最大的需求是心理上的生存,即被理解、被肯定、被认可、被欣赏。”
这句话在亲密和亲子关系上尤为适用。
我想,几乎所有的人也都乐于给予对方理解、肯定、认可、欣赏。
但当我们真正尝试着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生活中的鸡飞狗跳、鸡毛蒜皮太多,根本无暇顾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你几个问题:
你想去同理别人,那么你同理自己了吗?
你觉察过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了吗?
你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过吗?
有没有苛责自己?
有没有想过引发你焦虑、紧张的诱因是什么?
人啊,要先理解、肯定、认可、欣赏自己,才能给予别人。
很难做到啊!
是不是想说这句话?
确实,这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自我调整,内心有足够的勇气。
很多时候,往往我们还没开始改变,内在力量就被自己耗没了。
那么,要如何自我调整,才能在顾好自己的同时,跟伴侣发展出良好的关系呢?
推荐老狼夫人卡总的视频分享:
《倾听与回应:先理解,再被理解》
揭开倾听和回应的真相
用大量真实案例、可实操的方法
帮你提高认知、升级思维、积攒内在力量
即可购买,反复畅听
在这个课程中,你将会收获:
![]()
真实学员反馈
![]()
即可购买,反复畅听
下单后联系客服兑换课程
作者介绍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