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从大司马发难之后,“莫言”就撕裂了社会舆论,或者说,社会舆论就撕裂了莫言——一部分人反对、污蔑、诋毁莫言,一部分人认可、支持、赞扬莫言。
这两部分人孰多孰少,我没有看到有人统计过。我的直觉是,认可、支持、赞扬莫言的多一些。但我不知道我的直觉是否正确。至于我本人,一直都是支持莫言的。
像马、火、卢、浙之流,以及小微企业那帮人,固然也有大批拥趸,但其反对者也不计其数。关键是,这帮人要么观点荒谬,要么本人荒谬。
毫无疑问,莫言是一个时代的巨匠,而马、火、卢、浙之流,不过是时代的小丑,或许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莫言不言,足胜他们千语万言。
当然,官方态度才是至关重要。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现在,官方的态度一直是莫言坚定的后盾。最近歌剧《红高粱》上演,权威媒体纷纷报道,又是一例。
![]()
有细心的网友统计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全国党建信息平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新京报,等等权威媒体及其分账号,纷纷报道了歌剧《红高粱》的上演,并给予高度评价。
不得不说,这既又是一次高度认可。好像在撒盐。不过,好像盐也是能杀菌的。据了解,30%浓度的盐水可通过渗透压使细菌脱水而死亡。
不过,新华社这把盐撒得有点多,将歌剧《红高粱》定位为“以民族气派铸就抗战史诗”。“民族气派”“抗战史诗”,这就是正名,这就是对莫言的最大的肯定。
“以民族气派铸就抗战史诗”,这简直可以说是一顶桂冠!
之前很多无知之人污蔑《红高粱》,岂不知正确的解读这叫“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的觉醒与抗争”。
![]()
北京日报客户端的报道,说歌剧《红高粱》莫言七易其稿,作品:
在讲述抗战时期山东高密乡村民戴凤莲(九儿)、余占鳌等人传奇故事的同时,质朴而浓烈地表现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的觉醒与抗争。
歌剧《红高粱》还被定性为“民族歌剧”,这不仅表现在故事反映民族觉醒与抗争,还因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融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而后面这些,都是郭文景的功劳。
歌剧和话剧都是来自于西方的舞台艺术,但是歌剧与话剧差别还是很大的。话剧在中国传播广一些,而歌剧因为比话剧更为高雅,属于高雅艺术,且受地域和文化背景限制较多,所以受众较少。
莫言是歌剧《红高粱》的原著作者兼编剧,而作曲就是郭文景,正是由郭文景的功劳,表现出其高雅的艺术特点。
![]()
这也是一把盐。《红高粱》被一些人污蔑、诋毁,说得十分不堪、下流,而现在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还经过进一步艺术加工,上升到了高雅艺术。
这叫马、火、卢、浙、小微企业那帮人及其拥趸情何以堪?这些人还不呼天抢地?
不过,或许高估了这些人,或者高估了其中某个人。有些虚伪的人从一开始瞄准的其实不是莫言,而是流量,靠说莫言不爱国,去证明自己爱国,用一个荒谬的逻辑,去忽悠不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
可惜有些问题,需要思考才能得到答案。当然,更需要思考的,是看懂莫言的作品。毫无疑问,很多人你让他看书,确实是赶鸭子上架,哪里看得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