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这是麻黄汤正式亮相,相关症状属于麻黄汤本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特别要注意这个“无汗”。这也是和同为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的主要区别。桂枝汤主太阳中风证,麻黄汤主太阳伤寒证。风主疏泄,故有汗。寒主收引,故无汗。太阳病的核心生理功能是 “卫气固表、营阴内守”,当风寒之邪侵袭太阳肌表,若卫气被闭、营阴郁滞,便会发展为 “太阳伤寒表实证”(即麻黄汤证);若卫气虚弱、营阴外泄,则为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先逐句阐释一下。
太阳病
“太阳病” 并非单一疾病名称,而是《伤寒论》中 “六经辨证” 的首经病位,对应人体 “肌表、经络、营卫” 系统,核心病机为 “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营卫功能失调”。此处提及 “太阳病”,首先将病症限定在 “表证” 范畴,排除里证、半表半里证,为后续症状解析与方剂选用划定基础框架 —— 麻黄汤作为辛温解表剂,仅适用于太阳病中的 “表实证”,这是经方 “先定病位,再辨证型” 的思维体现。
头痛发热
头为 “诸阳之会”,太阳经循行于头项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当风寒之邪侵袭太阳肌表,卫气被闭阻于外,不能温煦经脉,同时寒邪凝滞收引,导致太阳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头痛 —— 此头痛多以头项部为主,伴颈项拘紧感,与风热头痛(多为前额、巅顶痛,伴灼热感)、内伤头痛(无外感表证,痛势缠绵)有本质区别。
发热是机体 “卫阳与邪气相争” 的外在表现。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受邪刺激而奋起抗邪,正邪在肌表激烈交争,卫阳被郁而不得宣泄,郁积化热,故见发热 —— 麻黄汤证的发热有两大特点:一是 “恶寒重、发热轻”(因卫气被闭为主,抗邪之力有限,热势不盛);二是 “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表证未解,正邪持续交争),与里热证 “但热不寒”、阴虚发热 “午后潮热” 截然不同。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身、腰、骨节” 均为太阳经循行所及,且依赖营气濡养、卫气温煦。营主 “濡养四肢百骸”,卫主 “温煦肌肉关节”,当风寒之邪侵袭,卫气被闭则肌肉关节失于温煦,营气郁滞则濡养功能受阻,同时寒邪 “凝滞收引” 的特性会导致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全身疼痛,尤以腰、骨节等负重部位明显(腰为肾之府,骨节为经络枢纽,寒邪易凝滞于此)。
恶风,无汗而喘者
“恶风” 是 “恶寒” 的轻度表现,二者本质均为 “肌表失于卫阳温煦”。麻黄汤证中,卫气被风寒之邪闭阻于肌表,不能正常温煦肌表,肌表失温则畏风怕冷,遇风则寒邪更易侵袭,故恶风 —— 需注意:麻黄汤证以 “恶寒为主,恶风为辅”,若仅恶风、无恶寒,多为表虚证(桂枝汤证);若但恶寒、不恶风,可能为里寒证,需进一步鉴别。
无汗是麻黄汤证 “表实” 的核心标志,病机为 “寒邪闭表,毛窍闭塞”。肺主 “宣发肃降”,且 “主皮毛”(皮毛为肺之合),当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肺的宣发功能被抑制,不能正常将津液、卫气布散于皮毛,导致毛窍收缩闭塞,汗液无法排泄,故见无汗 —— 此无汗为 “绝对无汗”(全程无汗),与桂枝汤证 “时有汗出”、阳明病 “大汗出” 有明确界限,是区分表实与表虚、表证与里证的关键。无汗是 “头痛、身疼、恶风、发热” 的根本原因之一 —— 毛窍闭塞则卫气郁闭(致发热)、经络凝滞(致疼痛)、肌表失温(致恶风),故经方辨证中,“无汗” 是判断麻黄汤证的 “第一依据”,有 “无汗则表实,有汗则表虚” 的说法。
喘的根源是 “肺失宣发肃降”。肺主 “宣发”(将清气、津液布散于外)、“肃降”(将浊气、津液下输于肾),当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肺的宣发功能被抑制(因 “皮毛与肺相合”,表邪易传肺),同时寒邪凝滞肺络,导致肺气不得宣通而郁于肺,气逆而上,故见喘 —— 麻黄汤证的喘为 “无汗而喘”,伴咳嗽、痰清稀(寒邪犯肺),与肺热喘(有汗、痰黄稠)、肾虚喘(无表证、喘促日久)截然不同。
表里循环是外交、国防,脏腑五行生克循环是内政,麻黄汤主外交国防,桂枝汤则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麻黄汤就是增强解表气化功能,御敌于外。
学《伤寒论》,背诵的工夫也要下,特别是其中的经方。前人有过总结:
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在《伤寒论》里,还有八条提到了麻黄汤: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第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先对麻黄汤与桂枝汤做个对比。
(一)麻黄汤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病症: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核心病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典型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其中 “无汗” 是关键特征,因风寒束表,卫气闭郁,不能温煦肌表,且毛窍闭塞,汗液无法排泄;肺气被遏,宣降失常,故见咳喘;头痛身痛为风寒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二)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病症: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证)、病后、产后营卫不和证。
核心病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浮越于外以抗邪,导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形成营卫不和。
典型症状: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汗出” 是其核心表现,因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恶风较恶寒轻,因卫阳虽受邪但未完全被遏;脉浮缓体现了卫气浮越、营阴不足的病机特点。
桂枝与芍药等量配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助桂枝解表,大枣助芍药和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调和之效。
因发汗力强,仅适用于风寒表实证,若患者为表虚有汗、阴虚盗汗、风热感冒或里热证者,均禁用,以免耗伤津液或加重病情。麻黄汤还是挺猛的。
通观麻黄类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规律。
![]()
1.五方均以 “外感风寒表实(卫闭营郁、无汗)” 为核心病机底色,因此均保留麻黄(辛温发汗、宣肺解表)这一 “君药”,确保方剂针对 “表实” 的核心矛盾;
2.兼 “寒饮犯肺”(小青龙汤证):核心病机外增 “水饮内停”,故去杏仁(偏于宣肺降气,无化饮之功),加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敛肺防散),针对 “寒饮” 兼证调整;
3.兼 “肺热炽盛”(麻杏石甘汤证):核心病机转向 “表邪未尽、里热已生”,故去桂枝(辛温助热),加石膏(辛凉清肺),且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实现 “辛温转辛凉”,适配 “里热” 兼证;
4.兼 “湿邪困阻”(麻黄加术汤证):核心病机叠加 “湿滞肌肉”,故保留麻黄汤全方,仅加白术(燥湿健脾、通利关节),针对 “湿邪” 兼证补充药力;
5.兼 “素体阳虚”(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核心病机关联 “少阴阳虚”,故去桂枝、杏仁(避免辛散伤阳、降气耗阳),加附子(温肾回阳)、细辛(引药入少阴),兼顾 “阳虚” 根本体质;
6. 经方鉴别注重 “抓主症”,五方以 1-2 个关键症状实现精准区分:以 “痰色” 辨寒饮与里热:清稀白痰属小青龙汤证(寒饮),黄稠痰属麻杏石甘汤证(里热);以 “身体感觉” 辨湿邪:沉重烦疼属麻黄加术汤证(湿邪),无沉重感属麻黄汤证(无湿);以 “寒热轻重 + 脉象” 辨阳虚:发热轻、脉沉属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阳虚),发热重、脉浮紧属麻黄汤证(无阳虚);
7.驱邪扶正之统一。实现 “祛邪(散寒、化饮、清热、祛湿)” 与 “扶正(护肺、护阴、护阳、护津)” 的平衡,达到 “方证对应、药到病除” 的效果。
好,这一条文到这里。仅仅是读书、思考笔记,仅作参考。
这两本是主要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