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的山乡田野中,总能听到“兵支书”这个称呼,这是群众对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亲切的称呼。据了解,汉中现有村(社区)“兵支书”417名,占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19%。他们脱下戎装,扎根农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在乡村振兴这一新战场上,争当排头兵、领头雁。
“兵支书”戚磊:
抓班子带队伍 做凝心聚力的“好班长”
![]()
▲ 戚磊与村民交流产业发展情况。 李佩蓉 摄
“食品产业园净化车间月底前就能完工,下个月准时投产!”“招工点天天有人来咨询,登记名册都记了好几页!”9月24日清晨,勉县温泉镇板桥村党群服务大厅里,村党支部书记戚磊领着班子成员围坐一圈,攥着项目进度表,你一言我一语梳理近期工作。
“还是老规矩,把项目建设、招工进展明明白白公示出去。让村民心里有谱。”戚磊话音刚落,村干部们便分头行动。不一会儿,最新的村集体重大事项公示单贴在了公告栏,路过村民纷纷驻足查看。这样的公示单,自2021年戚磊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已成为村里常态化公开村务、拉近干群距离的“透明窗”。
时光回溯到四年前,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这位有着12年军龄的退役军人,面对的却是“难啃的硬骨头”:村里没像样的主导产业,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孩子。更揪心的是,村干部干事没劲头,遇到村民反映的难题常互相“踢皮球”,班子像台“散了架的机器”。
“群众盼着日子红火,咱们班子却提不起劲,这可不行!”戚磊夜里辗转难眠,军人的韧劲让他暗下决心:要改变板桥村面貌,得先筑牢班子这块“基石”。
接下来的时间,他白天跟着村干部下组入户,看他们调解矛盾、落实政策,把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晚上把大家请到家里,泡上热茶掏心窝子聊:“咱们当村干部,不是‘各管一摊’混日子,群众有需求找不到人,就是失职,咱们得拧成一股绳啊!”
摸清“症结”,戚磊立刻拿出“解题方案”。他按村“两委”干部特长合理分工,让每个人“人岗相适、各展所长”。自己带头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还健全完善村干部考勤、村务公开、矛盾调解等10余项管理制度。“民主决策不是摆样子,是凝聚民心、赢得民意的‘金钥匙’。”戚磊常跟班子成员说。为此,村里涉及集体资产处置、产业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都严格按“四议两公开”程序推进。每次会前,他逐户走访老党员、村民代表,会后及时向群众通报进展,让大家心里亮堂。
机制一顺,人心就齐。板桥村班子风气很快变样:以前干部遇事先“等安排、靠上级”,如今不等不靠主动找活干。负责产业的干部多次赴成都对接箱包企业,最终促成企业在板桥村设加工点,让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负责基建的干部跑部门、找资金,不仅修通7条通组水泥路,还解决了村民多年的饮用水水质问题,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自来水。
“现在的班子,干事有冲劲、遇事不推诿,我们信得过!”说起村“两委”的变化,村民们满脸笑容。
从军营到乡村,戚磊用军人的智慧与魄力,重塑村级班子战斗力,让板桥村治理焕发新生,也让群众真切看到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中的担当与作为。
“兵支书”王帆:
谋发展强产业 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
▲ 王帆帮助村民收艾草。 受访者供图
“刚刚品尝的霜桑茶和黑米茶挺不错的,我想给家人带点回去。”
“干香菇多少钱一斤?”
……
9月23日,走进西乡县沙河镇西河口村农特产品展销馆,当地特色农产品吸引不少游客选购。
说到西河口村农特产品展销馆,不得不提西河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帆。
2003年王帆大专毕业后参军入伍,在北京第二炮兵司令部服役。五年军旅生涯,练出了他雷厉风行的性子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2008年退役后,经过村级后备干部“培强选优”计划培养,2021年,他凭着过硬的能力和村民的信任,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第一天,他就跟大伙承诺:“咱村的产业必须兴起来,大伙的腰包也一定要鼓起来!”
刚当上支书那会,村民大多靠种传统庄稼过日子,收入不稳定。王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清楚地知道,乡村要振兴,没有产业支撑根本不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帆在战友群里看到有人大量求购高粱 ——不仅易管理,收购价还比普通作物高,他当即动了心。“咱们村沙地多,正好适合高粱生长;而且它劳动强度低,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都能参与种植,不用愁没人手!”他立刻把这个想法跟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商量,大伙一听都觉得靠谱。
在王帆的牵头下,村里很快盘活土地,一口气发展起130亩高粱地。更省心的是,通过他和战友的反复对接,收购商全程“打包”支持:从种子、化肥的供应,到成熟后的收购,全流程不用村民操心。年底一算账,高粱亩均收益达到1400元,比种传统庄稼翻了几番,村民们的种植热情一下被点燃了。
尝到甜头后,王帆又拉着村干部继续摸索,天天往地里跑、往农户家钻,仔细研究村里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为村里产业发展找出路。
最终大家一起定下思路:发展黑米、黑豆、黑芝麻、艾草、吊瓜等特色农产品,走“产业多元化+产品康养化”的路子。
苗子种下去,收成渐渐有了起色,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 村里的农特产品越积越多,却因为没销路,只能“藏在深闺人未识”。看着村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王帆连着好几天睡不着觉。直到一次外出学习,他看到外地的农特产品展销馆搞得红红火火,突然眼前一亮:“咱村也建个展销馆!让村里的好东西有个‘家’,也让更多人知道!”
2022年,“西河甄选”农特产品展销馆开门迎客,村里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途经西河村的游客,销量十分可观。
但王帆知道,光靠线下销售远远不够。他又琢磨起线上渠道,带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搭电商平台、学直播带货,把西河口村的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搞农业不用非得追求‘高大上’,小产业只要选对路子,也能出大名堂。”他常跟村民们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底,西河口村的集体经济收益突破20万元,村里126户脱贫户、12户监测户,每户都分到了570元分红,王帆更坚定了把产业做深做透的想法。
眼下,王帆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村上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下一步延长产业链做足准备。
“兵支书”吴小瑞:
惠民生促福祉 做服务群众的“主力军”
![]()
▲ 吴小瑞走访社区老人,询问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 李扬 摄
在汉台区风景路社区里,活跃着这样一支特别的队伍——15名退役军人组成的“戎耀风景路”志愿服务队,他们把部队里锤炼出的纪律与担当,化作服务社区的温暖力量。
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小瑞。在他带领下,五年间,以服务辖区内2000余名群众的扎实实践,把“退役不褪色”的誓言写在了社区的每一条街巷中。今年1月,该队伍作为我市唯一代表,成功入选全国“戎耀家园·暖心邻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
9月25日,天刚蒙蒙亮,吴小瑞已带着他的“老兵班”开始巡巷。这位曾服役16年的四级军士长,至今仍用军人作风“丈量”社区每个角落。
“军人出身,做事就讲究个实在。”吴小瑞说,“我们这支老兵队伍不搞花架子,就干三件事:急事冲在前,难事扛在肩,小事放心上。”
6月汛期,顾素霞老人发现小区单元门口下水道盖板断裂。她刚反映情况,吴小瑞就带着退役军人服务队赶到现场。拉警戒线、撬水泥板,两小时彻底排除隐患。“以前守大家,现在护小家,都一样!”吴小瑞抹着汗笑道。
这支队伍,既有铁血担当,更藏着柔情暖意。抢险救灾时能冲锋,调解纠纷时也能耐下性子“磨”。8月里,社区两户人家因漏水闹得不可开交,吴小瑞带着两名老兵一接到消息就赶了过去。他们先蹲在现场查漏水点,再坐下来听两家人的诉求。“远亲不如近邻,别为这点事伤了和气!”吴小瑞一边劝,一边动手帮忙修。三个小时后,漏点堵上了,两家人的心结也解开了。“还是当兵的靠谱,说话办事都让人信服!”被调解的居民忍不住称赞。
修整坑洼的路面、排查老化的电路、给独居老人送药上门、组织社区义诊……五年来,志愿服务队的脚步从没停过。30多次集中服务、200多人次的暖心帮扶,让“有困难找红马甲”成了社区居民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退伍军人的军旅情,在社区里也有了新的延续。今年以来,吴小瑞带着他的“戎耀宣讲团”更忙了,他们办了24场国防教育活动,400多位社区居民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红色信仰带来的力量。
“脱下军装,使命不忘。”吴小瑞和战友们用脚步和汗水证明:退役军人到了基层,干事的热血不降温、冲锋的劲头不打折,在社区治理的“新阵地”上照样能顶起一片天!
“兵支书”毛俞承:
排民忧解民难 做扎根基层的“守护者”
![]()
▲ 毛俞承和村民一起忙着将烟叶分类、挂杆,送进烘房。 受访者供图
9月27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南郑区碑坝镇南岔河村村支书毛俞承已经带着党员干部整装出发。他们要徒步21公里,赶往大山深处的天台组——前两天大雨冲毁了那里进出村组的唯一道路。
“道路一毁,外面的车进不去,里面的村民出不来。我心里急啊,必须尽快抢通!”毛俞承一边快步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一边对同行人员说。山路崎岖,林木葱郁,这支抢险队伍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晨雾中。经过连续20个小时的紧张作业,直到28日凌晨2时,道路终于疏通。
而这样的抢险故事,对于这位1987年出生的退伍军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2007年,毛俞承披上戎装,两年的军旅生涯淬炼出他不服输的韧劲。2009年退伍后,他毅然回到生养自己的南岔河村,这片山大沟深的土地成了他新的“战场”。
2018年当选村“两委”负责人时,他攥紧拳头向乡亲们承诺:“要把军人作风带到乡村振兴中,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7年过去,毛俞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誓言。
“多亏毛书记上门,帮我解决了医保报销的难题!”70岁的村民王大爷感激地说。去年他生病住院,医保报销手续卡了壳,毛俞承上门跑前跑后,帮着整理材料、对接部门。
这样的上门服务,毛俞承和村“两委”干部累计做了200余次,从社保办理到矛盾调解,一件件民生难题在“跑腿”中化解。
基础设施是民生保障的“硬骨头”。面对村里老化的设施,毛俞承四处奔走,争取110万元建成垃圾填埋场,并争取专项资金硬化多条通组道路。
产业兴旺才能让民生底气更足。毛俞承立足南岔河村山、水、林、田资源,积极探索“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争取86万元修建养鸡场、48万元发展水产养殖、90万元投资工业园区,打造300亩猕猴桃产业园。目前,村里已帮助11户发展特色产业,为127户发放产业奖补。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也让村民的分红更有保障。
如今的南岔河村,路畅、村美、业兴、民安。“部队教会我‘守土有责’,现在守护乡亲们的幸福,就是我的责任。”毛俞承望着满山的烤烟和猕猴桃,话语铿锵,“未来,我会继续保持军人本色,带领大家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