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
火种采集仪式10月9日在广州举行
随后,一段纪录了这场
全球首次在1522米超深海
“燃冰成炬”的视频作品
《深海逐梦 燃冰成炬》
在网上广泛传播广受好评
这一历史时刻是怎样
被成功捕捉并完美展现的?
来看看视频制作团队
对这段制作过程进行深度解密
上天入海的背后
为了完整纪录圣火火种
在深海海底点燃的全过程
制作团队必须“上天入海”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源火”采集拍摄团队摄像记者邱瑞泓说,“海马”号从船上吊起来一直到入水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为了拍摄出完美的画面,大部分只能依靠航拍。“我们有时是两架无人机一起起飞,有一架飞机会比较贴近水面,才能近距离感受到海马下海时的震憾场面。”
![]()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入水(摄影/广州日报 莫伟浓)
1522米的超深水海域
不但人类无法企及
普通的摄像设备也同样无法承受
如何拍摄到超深海水下的画面?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源火”采集拍摄团队总导演汪洵介绍说,负责此次采火任务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利用“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集成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源火”。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时刻,“海马”号还首次使用4K+8K超高清摄影机在1522米水下拍摄到了真实画面和采火画面,这是最珍贵最宝贵的。
但是在1522米的海底,阳光是照射不到的,制作团队除了要依靠另一台深海遥控潜水器同时下潜拍摄外,还需要通过特效手段,展现镜头拍不到的画面。
汪洵介绍,视频中一部分画面是工作人员通过科研人员的介绍,用AIGC的动画来实现的,从出海拍摄到后期制作,制作团队都是在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整个国庆中秋假期都没有一天休息。
除了拍摄
长达8天的海上作业
也让习惯了电脑写稿的记者
遇到了难题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源火”采集拍摄团队出镜记者何子维说,“如果我平时在陆地上写稿剪片,快的话可能2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条新闻片,但是如果在船上,我可能看15分钟就受不了,我要把电脑关掉,去甲板吹吹风,可能再休息大概二十分钟才能再打开电脑。船上写稿,一篇成稿可能要两三天。”
![]()
“说几句话”的背后
文案可以说是视频的灵魂,远不止是“说几句话”那么简单。一个优秀的视频文案,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视频的成败。广州日报的团队也参与到《深海逐梦 燃冰成炬》文案的创作和修改中,让视频的立意得到进一步升华。
“源火采集让人最为震撼的一幕,无疑是在1522米的深海海底燃冰成炬的一瞬,我们的文字正是由此展开。”广州日报数字运营部副主任申卉说。
台上一分钟,其实源自台下十年功。申卉表示,这十年功,就是我们的深海逐梦之路,无论是“国之重器”4500米级的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还是在广州入列的“梦想”号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以及用第三视角记录展示可燃冰原位采集引燃全过程的超高清设备等,都是深海逐梦的代表。因此,希望用广州实践,展现出从国家到广东、广州的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底气。
从另一个层面看,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的统筹指挥下,视频整合了电视台的视觉力量和广州日报的文字力量,同样是宣传文化战线的一次广州实践。
![]()
在1522米的深海,太阳能转化的电能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成功获取“源火”(摄影/广州日报 莫伟浓)
惊艳呈现的背后
“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科技奇观通过高清视频作品惊艳呈现,也让海洋科技与体育精神相融辉映。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小燚表示,视频承载了广州赛区执委会的创意,以及海洋科技工作者向海图强,振兴海洋科技,落实好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懈努力。
在火种采集仪式成功举行之后,视频在全网传播推送,让很多对于海洋科技,包括可燃冰利用怀有深厚兴趣的全国各族同胞,都可以通过这个片子增进对海洋科技的了解。朱小燚说,在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全体人员夜以继日精心打磨,尽可能把这个视频做到最好。最终,这个凝炼成3分48秒的视频惊艳呈现。
来源:全运广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