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周易·系辞》《尚书·顾命》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黄河之中,有龙马负图而出;洛水之滨,有神龟载书而现。
这便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被道家奉为"造化根源图"。
一幅是黑白点阵,一幅是九宫数字,看似简单的图案,却被历代圣贤视为天地至宝。
伏羲据河图而画八卦,大禹因洛书而治九州,孔子晚年韦编三绝,研习的也是这门学问。
更令人费解的是,宋代大儒邵雍,凭借河洛之学,竟能推算过去未来,预知天下大势。
他所创立的先天卦序,被称为"天地自然之易",与河洛理数暗合天机。
河图洛书,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先天八卦的排列,暗含怎样的规律?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何后世将它们并称为"造化根源"?
要解开这些谜团,需得从那个洪荒时代说起,从伏羲氏仰观天象的那个夜晚讲起。
上古时期,天地初开未久,万物蒙昧。
人文始祖伏羲氏,生于成纪,长于陇西。他仰观天象,见日月星辰之运行;俯察地理,见山川草木之生长;远取诸物,见鸟兽鱼虫之往来;近取诸身,见人体百骸之妙用。
《周易·系辞》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但伏羲如何创制八卦?这个过程,史书语焉不详。直到汉代,才有了一个神奇的传说。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中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河图,是龙马从黄河中负载而出的图案。伏羲见到这个图案,恍然大悟,依照它的结构,创制了八卦。
那么,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子?
宋代之前,河图洛书的具体图式,一直是个谜。虽然典籍中多有提及,却没有确切的图形传世。直到北宋初年,华山道士陈抟,将河洛之图传给弟子,这个千古之秘才重现人间。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他年轻时科举不第,遂入华山修道。据说他一睡能睡数月,人称"陈抟老祖"、"睡仙"。
但陈抟不是普通的道士。他精通易学,对河洛之理有独到的体悟。他将河图洛书传给弟子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雍。这一脉相承,形成了宋代易学的重要支派。
河图的图式是这样的:一六居下,为水,在北方;二七居上,为火,在南方;三八居左,为木,在东方;四九居右,为金,在西方;五十居中,为土,在中央。
这个排列,暗含着天地生成的奥秘。
《易纬·乾凿度》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段话揭示了河图的根本规律——天地之数,相互配合,生成五行。
天数为奇:一、三、五、七、九;地数为偶:二、四、六、八、十。天数主生,地数主成。一生而六成,二生而七成,三生而八成,四生而九成,五生而十成。
这种生成关系,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相应的道理。天不能独生,必赖地成;地不能独成,必待天生。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邵雍对河图有精辟的阐释。他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天以一生水于北,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于南,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于东,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于西,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于中,地以十成之。"
他进一步指出,河图之数,总计五十有五。这个数字,与天地之数暗合。《周易·系辞》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五十有五,这是天地生成万物的根本之数。
与河图相对的,是洛书。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之滨,见神龟负书而出。龟背上有图案,大禹依此制定了治理天下的"九畴"大法。
《尚书·洪范》记载:"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洪范,就是大法;九畴,就是九类治国之道。这九畴的来源,就是洛书。
洛书的图式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
这是一个九宫图,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等于十五。这个神奇的数学结构,古人称之为"纵横图"或"九宫算"。
但洛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数学。邵雍说:"洛书者,数之常也。"它代表了天地运行的常态、万物变化的规律。
河图主生,洛书主成。河图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象,洛书是天地既判后的有序之态。两者配合,揭示了宇宙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分明的演化过程。
那么,河洛与八卦,又有什么关系?
伏羲据河图画八卦,这个过程,历代学者解释不一。直到邵雍,才将其中的奥秘阐发得淋漓尽致。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他少年时勤奋好学,曾在百源之地筑室读书,人称"百源先生"。
邵雍从李之才那里得到河洛之学,穷数十年之功,将它发挥到极致。他创立了"先天学",认为伏羲八卦才是"天地自然之易",而文王八卦不过是"人事变通之易"。
什么是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的排列次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个次序,与后世通行的文王八卦(震、巽、坎、离、艮、兑、乾、坤)完全不同。
邵雍说,这个次序,来自天地自然的生成规律,是伏羲氏观河图而悟出的。它代表了宇宙从太极到万物的演化过程。
先天八卦的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这个方位,也与后世的文王八卦方位(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邵雍解释说:"先天之学,心法也。后天之学,事法也。"先天八卦,讲的是天地未有万物时的本然状态;后天八卦,讲的是天地既有万物后的运行规律。
先天是体,后天是用。先天如同种子,后天如同树木。种子虽小,却包含了树木的全部信息;树木虽大,却源于那颗小小的种子。
先天八卦的核心,在于"对待"。
什么是对待?就是阴阳相对、刚柔相配。
乾与坤对待,纯阳对纯阴;离与坎对待,中虚对中实;震与巽对待,刚在下对柔在下;艮与兑对待,刚在上对柔在上。
这种对待关系,体现了天地间最根本的阴阳法则。《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在这对待之中。
邵雍用一个圆图来表示先天八卦的对待关系。圆图的上半部分,从左到右依次是:巽、离、兑、乾;下半部分,从右到左依次是:震、坎、艮、坤。
乾坤相对,位于圆的上下两端,象征天地;离坎相对,位于圆的左右两端,象征日月;震巽相对,象征雷风;艮兑相对,象征山泽。
这个圆图,被后世称为"伏羲八卦次序图"或"先天八卦图"。它不仅展示了八卦的方位,更揭示了八卦的生成规律。
从太极到八卦,是一个怎样的演化过程?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详细阐述了这个过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太极,未有阴阳之分,是为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为二,即两仪。两仪各分阴阳,阳中有老阳、少阳,阴中有老阴、少阴,是为四,即四象。四象各分阴阳,便生出八卦。
具体而言:
老阳分阴阳,得乾(三阳)、兑(二阳一阴);少阴分阴阳,得离(外阳内阴)、震(一阳二阴);少阳分阴阳,得巽(一阴二阳)、坎(外阴内阳);老阴分阴阳,得艮(二阴一阳)、坤(三阴)。
这个生成过程,完全符合二进制的规律。每一次分化,都是一次加倍。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十六变三十二,三十二变六十四。
六十四卦,就是八卦两两相重而成。这是天地万物演化的全部可能性。
朱熹对邵雍的先天学极为推崇。他在《周易本义》中专门列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并说:"此伏羲氏之易,乃三圣相传之心法。"
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朱熹认为,伏羲的先天易,是这三位圣人传承的核心心法。
那么,河洛理数与先天卦序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
邵雍发现,河图洛书的数字结构,与先天八卦的演化规律,暗合天机。
河图之数,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这五组数字,分别对应五行。而五行,又可以配八卦。
坎卦属水,对应一六;离卦属火,对应二七;震巽属木,对应三八;乾兑属金,对应四九;坤艮属土,对应五十。
这样,河图的五行之数,就与八卦建立了对应关系。
洛书的九宫之数,更是与八卦方位完全吻合。如果将洛书的九宫,配以后天八卦方位,会发现:
坎一在北,坤二在西南,震三在东,巽四在东南,中五,乾六在西北,兑七在西,艮八在东北,离九在南。
这个对应关系,精确无误。仿佛洛书就是为了八卦而设计的。
邵雍感叹道:"河洛之数,天地之奥也。圣人则之以画卦,不亦宜乎?"
清代学者江永,在《河洛精蕴》中进一步指出:"河图主生,洛书主成。八卦之生,本于河图;八卦之成,定于洛书。先天之卦,体河图之生;后天之卦,用洛书之成。"
这段话将河洛与八卦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先天八卦,体现了河图的生成之理;后天八卦,体现了洛书的完成之道。
说到这里,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现出来:河洛理数与先天卦序,为何被称为"造化根源图"?它们究竟揭示了怎样的天地真理?
邵雍在晚年,写了一部神秘的著作——《皇极经世书》。
这部书,以河洛先天之学为基础,推算天地运行、历史兴衰,准确得令人惊骇。
据说邵雍能预知未来,连自己的死期都算得分毫不差。
他临终前,弟子问他身后之事,邵雍笑而不答,只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道破了河洛先天学的终极奥秘,也解释了为何它被称为"造化根源"。
这个秘密,藏在数与象的玄机之中,藏在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