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阴阳与五行生克:为何被誉为“宇宙运行图”?隐藏什么奥秘?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道德经》《太极图说》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一黑一白,两条鱼首尾相逐,这便是太极图。

千百年来,它出现在道观的匾额上,刻在古籍的扉页中,绣在修道者的袍服上。

看似简单的图案,却被道家奉为至宝,称为"宇宙运行图"。

更令人费解的是,太极图旁,常常配以五行相生相克之理——金木水火土,生生不息,克克相制。

这两套看似不同的系统,为何总是并列出现?它们之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联系?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一到万物,这个演化过程,暗含着什么玄机?而五行生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个循环往复的规律,又揭示了什么天地法则?

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凭借一篇《太极图说》,将这个千古之谜阐释得淋漓尽致。他在短短二百余字中,道破了太极与五行的终极关联。那么,这篇惊世之作,究竟说了什么?

要理解太极与五行,需得从源头说起。

相传在上古时代,人文始祖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周易·系辞》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段话,道出了宇宙演化的根本规律。

太极,是什么?

后世多以为太极就是那个黑白相间的图案,实则不然。太极,本意是"至极",指宇宙最原始、最根本的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个"道",就是太极。

它无形无象,却又真实存在;它静而不动,却又生生不息。这种矛盾而统一的状态,古人用"太极"二字来概括。

宋代道士陈抟,在华山修道数十年,对太极有独到的体悟。他将太极图传给弟子,并说了一段话:"太极者,无极而太极也。静而无为,动而生万物。阴阳未分,是谓太极;阴阳既判,是谓两仪。"

这段话将太极的奥义阐释得极为清楚。太极,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是"无极";但它又蕴含着阴阳分化的可能,所以又是"太极"。无极而太极,这四个字,道尽了宇宙从无到有的玄机。

那么,太极如何生两仪?

《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阴阳的交替变化。太极本是混沌一体,但它不是死寂的,而是充满了动静变化的趋势。一动一静,阴阳便从中分化而出。

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气上升,轻清为天;阴气下降,重浊为地。这就是"两仪"——天地。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就是太极图中那两个黑白鱼眼的深意。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的开篇就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这段话揭示了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动静相生,阴阳互根。不是阳生完了再生阴,而是阳在生的同时,阴已在其中;阴在生的同时,阳也未曾消失。

这种思想,与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暗合天机。表面看是两个对立面,实则是一体的两面。

从两仪到四象,又是如何演化?



两仪,即阴阳。阴中分老阴、少阴,阳中分老阳、少阳,便是四象。《周易》用符号表示:老阳为"☰",少阴为"☷",少阳为"☳",老阴为"☴"。

这四象,对应着四时。老阳如盛夏,阳气最盛;老阴如寒冬,阴气最盛;少阳如春天,阳气初生;少阴如秋天,阴气渐长。

四象再变,每象又分阴阳,便生出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天地间八种基本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这一切,都遵循着阴阳变化的规律。可是,五行又是从何而来?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文献中关于五行最早的明确记载,相传出自大禹治水时的感悟。

五行,不是五种物质,而是五种运动状态、五种气的属性。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稼穑。这五种特性,概括了天地间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将五行学说发扬光大。他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个理论一出,震动天下。因为它不仅解释了自然现象,更能用来解释人事变化、朝代更替。秦朝自认为属水德,灭火德的周朝,正合水克火之理。

但真正将太极与五行融会贯通的,是宋代的周敦颐。

周敦颐少年时曾在道观中读书,对道家学说有深刻理解。中年为官,又研习儒家经典。晚年隐居庐山,融合儒道,写下了《太极图说》。

这篇短文,仅二百四十九字,却将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

他写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五行,来自阴阳的变化!

阳气初生,轻清上升,是为木;阳气极盛,炎热向上,是为火;阴气初生,收敛凝聚,是为金;阴气极盛,寒冷向下,是为水;阴阳交合,化生万物,是为土。

五行,不是独立于阴阳之外的另一套系统,而是阴阳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这就将太极、阴阳、五行,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

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此有精彩的阐发。他在《类经图翼》中说:"太极者,理之至极也。动静者,阴阳之变化也。五行者,阴阳之质也。"

理、气、质,三者层层递进。太极是最根本的道理,阴阳是道理的运动形式,五行是运动形式的具体呈现。

这个认识,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黄帝内经》将五行与人体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深刻的洞察。

肝主升发,如同春木向上生长;心主温煦,如同夏火炎热向上;脾主运化,如同土地生养万物;肺主肃降,如同秋金收敛凝聚;肾主闭藏,如同冬水寒冷向下。

五脏的功能,完全符合五行的特性。而五脏之间的关系,也遵循五行生克的规律。

木生火——肝藏血以养心;火生土——心之阳气温煦脾胃;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金生水——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以养肾;水生木——肾藏精以滋肝。

这个相生的链条,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行。

同时,五脏之间又有相克的制约:木克土——肝气疏泄,防止脾气壅滞;土克水——脾运化水湿,防止肾水泛滥;水克火——肾水上济,防止心火亢盛;火克金——心火制约,防止肺金过敛;金克木——肺气清降,防止肝气过升。

这个相克的链条,防止着人体的功能失衡。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就是五行的妙处。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善养生者,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他根据五行生克,提出了饮食调养的原则。

肝病者,宜食酸以收之,忌食辛以散之;心病者,宜食苦以泻之,忌食咸以伤之;脾病者,宜食甘以补之,忌食酸以克之;肺病者,宜食辛以散之,忌食苦以燥之;肾病者,宜食咸以软之,忌食甘以壅之。

这些原则,都是基于五行生克的理论。不是迷信,而是对人体规律的深刻把握。

明代大儒王阳明,也深谙太极阴阳之理。他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其实就是阴阳合一的思想。知为阴,行为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可分割。

他曾对弟子说:"太极无极,本自圆成。动静阴阳,不过是太极的妙用。世人皆以为太极在外,殊不知太极就在吾心。"

这段话,将太极从宇宙论拉回到心性论,体现了儒家的特点。但其核心思想,与道家并无二致——太极,既在天地,也在人心;既是客观规律,也是主观体验。

说到这里,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现出来:太极图为何被称为"宇宙运行图"?它与五行生克之间,究竟隐藏着什么终极奥秘?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的末尾,写了一句极为关键的话。



这句话,揭示了太极与五行、天道与人道、宇宙与生命之间的根本联系。

历代注家对这句话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认为它蕴含着中国哲学最深刻的智慧。

这个智慧,不仅关乎宇宙的运行,更关乎人生的修养......

它道破了为何太极阴阳与五行生克能成为"宇宙运行图"的根本原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