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安全风险中,“井下超员”——即特定作业区域人员数量超过安全规程上限,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危害巨大的隐患。它不仅加剧了有限空间内的资源竞争,更在瓦斯积聚、顶板塌陷等险情发生时,极大地增加了群死群伤的概率。
![]()
AI识别技术保障煤矿井下人员管理
一:传统管理之困,从“人防”到“技防”的必然转变
在AI技术介入之前,煤矿井下人员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手段。一是“人盯人”的现场管理和井口检身登记,这种方式主观性强,易因人情、疏忽或交接班混乱导致计数错误。二是依赖于矿灯房、自救器发放处的物理计数,无法实时追踪人员在井下的动态分布。三是采用射频识别卡等技术,虽能实现人员的初步定位,但存在“人卡分离”的致命缺陷——卡片在井下,人可能已升井,或者多人进入而只刷少数卡片,导致数据严重失真。
这些传统“人防”模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模糊性和可规避性。管理人员无法实时、精准地掌握井下各个采区、工作面、掘进头的确切人数,所谓的“定员管理”往往停留在纸面上。一旦发生“超员”,只能在事后通过报表或举报才能发现,无法实现事中预警和事前预防。因此,从被动、粗放的“人防”转向主动、精准的“技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AI识别之解,构筑“看得见”的智能感知网络
AI识别技术的核心在于,它让矿井拥有了“智慧的眼睛”。这套系统通过在井口、关键巷道、采掘工作面入口等要害位置部署高清网络摄像机和AI分析算法,实现了对出入人员的非接触、自动化、高精度计数与识别。
其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感知-分析-决策”三部曲:
1.精准感知与计数: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视频流进行实时分析。通过目标检测和跟踪算法,能够精确识别出视频画面中的每一个人员,无论其穿戴如何、光线条件如何变化。当人员通过设定的虚拟计数线或区域时,系统会自动进行“进+1,出-1”的精准计数,彻底杜绝了人工计数的误差和RFID卡的“人卡分离”问题。
2.动态区域人数统计:这是AI技术解决“超员”问题的关键。系统并非孤立地计数,而是将整个井下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区域(如101采面、202运输巷等)。通过人员重识别技术和轨迹追踪,系统能够清晰地掌握每一个区域内实时的人员总数。一旦某个区域的人数接近或超过预设的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
3.智能预警与联动控制: 当“超员”预警产生时,AI系统不再是沉默的数据记录者。它会通过声光报警器、调度中心大屏弹窗、短信/App推送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通知地面调度员和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更为先进的是,系统可以与门禁、闸机等设备联动。例如,当采煤工作面人数已满,后续人员试图进入时,入口的自动风门或闸机将拒绝开启,从物理上强制阻止“超员”行为的发生,将隐患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三:超越“计数”:AI管理的多维价值延伸
AI识别技术在井下人员管理中的应用,其价值远不止于防止“超员”。它正在催生一个更全面、更智慧的煤矿安全管理新生态。
人员精确定位与轨迹回溯: 结合视频分析,系统可以绘制出每位矿工在井下的实时位置和移动轨迹。一旦发生事故,救援人员可以迅速掌握被困人员的最后位置和分布情况,为精准施救赢得宝贵时间。事后,也可以通过轨迹回溯,清晰还原事件经过。
违章行为智能识别: AI的“火眼金睛”还能识别出诸如未佩戴安全帽、携带烟火、闯入危险区域等多种违章行为,并自动抓拍、记录、报警,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监管的覆盖面和执行力。
![]()
智慧煤矿AI井下超员识别
“井下超员”这一曾经困扰煤矿安全多年的管理难题,在AI识别技术的赋能下,正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模糊到清晰,从滞后到实时,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这场技术革命让百米深井之下的人员管理变得前所未有的透明和可控。这不仅是管理效率的提升,更是对每一位矿工生命安全的庄严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