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丽媛
![]()
不久前,一场在喜马拉雅山麓举办的艺术烟花活动,引发舆论广泛批评。
烟花绽放固然绚烂,但燃放点位于生态脆弱的雪域高原,能否称之为所谓的“大地艺术”?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地艺术”?其实,中国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
它们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一片被誉为“大地雕塑”的神奇景观——哈尼梯田。
春耕时节,农人在晨曦与薄雾中插秧播种,老牛低哞、流水潺潺,构成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图;夏日秧苗茁壮,稻谷花开,梯田披上了“精致裁剪”的绿色衣裳;秋收之际,梯田被染成了一片金黄,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季,农人翻耕、灌水,让土地休养,此时的梯田犹如无数面镜子,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和变幻的云霞。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先天基因”。勤劳智慧的哈尼族人基于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巧妙利用地形特点对农田加以改造,千年耕作而成的农业艺术结晶——哈尼梯田应运而生。
哈尼梯田集中展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元素共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社会体系。
千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这里都呈现出不同的自然之美,成为人们公认的“大地艺术”。
日前,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片由先民们创造的“大地艺术”,成为人类共有的遗产。
在有“火洲”之称的新疆吐鲁番,也有一处闻名遐迩的神奇景观。
从天空俯瞰,茫茫戈壁之上,一串串圆形土包串点成线,逶迤绵延,仿佛风掠过大地的一串串足迹。在地面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口口井。井下流淌着地下水渠,流淌不息,千年如一日地滋润着这片干热的土地。
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
吐鲁番降水极少,蒸发量却很大,这里的先民们如何生存?吐鲁番盆地以北伫立着巍峨的天山,每年夏天,山顶会有冰雪融水流下,这里的人们创造性地利用戈壁地质条件进行开掘,在地下挖出一条条暗渠,巧妙地利用雪山与盆地的高差“因势利导”,将天山冰雪融水引来。
因是在地下开渠,这种自然引流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灌溉。
坎儿井集中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的文化遗产”。
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和施工机械的古代社会,开凿坎儿井全凭人力,先民们通过观察星象定走向、利用地形坡度控水流等“土办法”,一寸寸地创造了“因地制宜”的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左宗棠等人在新疆之时,都曾积极推广修建坎儿井,进一步助推了坎儿井的大规模应用发展。
时至今日,坎儿井不仅仍在农业灌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因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悠久的历史,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参观的“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的灵感之源
哈尼梯田与坎儿井之所以传承千年仍熠熠生辉,成为人们公认的“大地艺术”,极为关键的一点,是它们遵循着绝对“硬核”的灵感之源:“天人合一”。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积淀,孕育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是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
这一理念源远流长:《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庄子倡导“与天为一”,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些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础。
国学大师汤一介曾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天”有多种含义,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具有人格神义的“主宰之天”;二是指代自然界的“自然之天”;三是具有超越性、道德性的“义理之天”。无论哪一种“天”的内涵,最终都指向“人需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追求,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修身立世,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科技等各个方面。
在“天人合一”理念熏陶下的中国传统艺术,将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至高境界。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传统绘画,都崇尚自然天成,避免过多雕琢的痕迹。
这种观念体现在对自然的改造中,则更加谨慎与克制——力求人类工程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相得益彰。
很多传承千年的古代“超级工程”正是基于此而来。为了在自然与生存中寻求答案,中华先祖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孕育出众多伟大的“超级工程”。这些“超级工程”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滋养与庇荫的同时,更在四季更迭中自成景观,积淀成兼具自然性、功能性、审美性的“大地艺术”奇观。
真正的“大地艺术”造福于民
与单纯的艺术不同,“大地艺术”不仅讲求浑然天成,天人合一,更在于其创造的初衷——不是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和“面子工程”,而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持续造福于民。
都江堰正是这类“大地艺术”的代表。
23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西北山口,承受着汹涌南流的岷江的强烈冲击。江水受阻于玉垒山后,如脱缰的野马冲向低洼的成都平原,使得成都平原西部常常饱受水涝灾害的侵袭,而东部则干旱缺水。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汲取前人的治水经验,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带领蜀地民众开启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水利工程。他们巧妙地运用地形和水利原理,通过精妙的规划和艰苦的劳作,让汹涌的岷江之水转而东流,灌溉了成都平原。
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不仅根治了水患,还变害为利,成都平原自此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不仅是水利工程中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典范,更是中式美学集大成的经典演绎。
与哈尼梯田、坎儿井、都江堰类似的“大地艺术”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大运河、长城……这些古代“超级工程”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们追求的不是方寸之间的奇思妙想,而是深度融合“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源自大地、反哺大地,始终以大众福祉为根本归宿。
天道即人道,这种“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培育了中华民族仁爱万物的精神气质。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乌梁素海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等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正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续写新的篇章。
致敬自然,无需烟花证明。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弘扬“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心怀感恩地回馈大自然的慷慨滋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探寻和创造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新的“大地艺术”。
据“道中华”公众号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