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郑晓龙继《甄嬛传》《人世间》之后,又带着镜头回到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年代戏。这次的《冬去春来》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英雄壮举,却把普通人的理想和卑微拍得热气腾腾。1993年的北京西郊,一间叫“冬去春来”的小旅馆,住着一群还没被生活打趴下的年轻人。老板娘心软,看不得搞艺术的孩子露宿街头,就想了个“才艺抵租券”的主意。于是,这群穷得叮当响的人,靠弹琴、写稿、演小品换来一个屋檐。浪漫?也现实。那时候的浪漫都得靠自己撑出来。
![]()
白宇饰演的徐胜利,一个把理想当饭吃的编剧。写了半天稿,结果不是被退就是没人看。网友调侃:“写稿的人不是都挺有钱吗?”他大概会翻个白眼——写出来不等于能卖出去。章若楠饰演的庄庄白天穿着漂亮礼服在婚宴上唱歌,晚上回旅馆缝缝补补连吉他线都舍不得买。她那句“我得唱完这场,再买一根弦”大概戳中了无数打工人的心。演员沈冉冉(林允饰)更惨,试镜被暗示“要懂点事”,笑着拒绝后,只能继续跑龙套。成年人的体面,常常是在被拒绝之后还要端着笑。
王彦霖演的萨克斯手陶亮亮,带着孩子去天桥卖艺,一边吹一边盯着城管的方向;田雨演的群演郭宗宝演“死尸”不敢喘气,把红包塞鞋垫——那是给孩子攒的钢琴钱。一个个小人物,拼尽全力在生活的缝隙里呼吸。那时候的北漂不是咖啡香和地铁口,而是被窝里的泡面和隔壁传来的乐曲。可他们仍有梦,仍觉得“总有一天会好”。
![]()
时间往前推到2000年,北京高楼林立,小旅馆却愈发显得破旧。可破旧的只是墙,不是人心。徐胜利的剧本终于被买走,庄庄登上音乐节压轴,沈冉冉成了制片人,陶亮亮开了音乐教室,郭宗宝看着儿子考上央音,眼泪止不住。那一刻,观众明白了:生活的残酷并不妨碍它的温柔。所有的熬夜、退稿、被拒绝、逃城管,最后都成了抵达幸福的门票。
到了2010年,小旅馆面临拆迁。它是这群人青春的庇护所,是他们一贫如洗时的家。有人不舍,有人释然。毕竟,人总要往前走。生活就像旅馆的名字——冬去春来。寒冬的痛苦,终有一天会化成春风的方向。那些被命运逼着低头的人,也终究能昂起头看见光。
![]()
郑晓龙这一回又拿捏准了情感的温度。《冬去春来》不是在煽情,而是在讲“真实的努力”。六个年轻人像被生活捏过的面团,有酸有苦,却发出了香。剧里没有豪门逆袭、也没有狗血桥段,却让观众一遍遍哽咽。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那个租房太贵、梦想太远、还死撑着笑的自己。
![]()
白宇这次的角色,完全脱离了他在《乔家的儿女》里温吞克制的样子。他演的徐胜利,带着点“爹系少年感”,理性中透着倔强,一身的清爽和真。章若楠依旧灵动,是那种天生自带阳光气的女孩,看她表演就像看青春跑步。王彦霖继续稳,他身上的幽默和憨劲儿把生活演出了味道。林允、田雨、萨日娜、丁勇岱、刘冠麟等人的加盟,更是让这部剧像锅老火炖汤——越炖越香。
![]()
《冬去春来》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拍的是“穷”,却让人看到了尊严;讲的是“失败”,却让人相信希望。那时候的年轻人没钱、没房、没关系,却有热血、有才华、有不服输的命。现在的我们看着,可能会笑,也可能会心疼。但那种拼命生活的劲儿,是任何流量剧都学不来的。
郑晓龙拍的年代剧,总有一种神奇的真实感。他不造梦,他只是还原梦是怎么被磨成现实的。那些在北漂出租屋、咖啡厅、录音棚里咬牙活着的人,其实都在为一句“春天会来”作证。每一个曾经为生活硬撑的普通人,都能从《冬去春来》里看到自己的一段影子——寒冬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还在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