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绍不死,三国早就统一了,哪里还有曹操刘备什么事儿?”这是我常跟人抛出的疑问,也是一个让人直冒冷汗的历史设想。大家都知道,曹操官渡一战成名,刘备荆益称雄,孙权据江东自保,最后竟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可你可曾想过,如果那个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多活几年,一统华夏,真就不是梦。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可别小看曹操,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却始终是袁绍的小弟。袁绍出身人家厚重,四世三公,这个金字招牌放到哪个时局都吃得开。长河之滨,冀州牧袁绍手下麾下文武百官,人口百万,粮草丰盈,绝不是曹操那种“常年打仗粮草缺”的状况可以比拟。可谁料官渡之战一役,袁绍兵多将广,却被许攸背叛,一局定乾坤,最后落得个“饮恨渔阳”的结局。
![]()
可问题来了,官渡虽败,袁绍真就没救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第一,袁绍声望足。何为声望足?四世三公这个身份,意味着无数公卿世族自动给你站台,人才资源喷涌而来。正史中曾记载,袁绍初起时,荀彧、荀攸、田丰、沮授、许攸……一帮当世名士纷纷投奔,这阵仗,恐怕曹操来十次也凑不齐。第二,袁绍地盘大。河北地区河网纵横、沃野千里,人口百万不是夸张,用兵拉得起、养得活,就算跟曹操死磕,打久了,袁绍绝不失势。第三,袁绍本人也不弱。有人说他优柔寡断,其实那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泼脏水。历史上,当董卓祸乱朝廷时,曹操躲进兖州庭院不敢叫板,袁绍却率先聚众反董,亮剑平定公孙瓒,北方自此安稳。与其说袁绍不行,不如说他落得太早。
![]()
深夜里,袁绍在冀州牧府的书房中点了一盏孤灯,书案上摊着《春秋》《毛诗》,手边放着曹操最新呈上的“讨董状”。他轻轻抚须,微微叹道:“若我再得一年光景,曹孟德必将俯首称臣。”可谁会想到,就在下一刻,他忽感剧疼,一口鲜血喷洒染红了灯盏,书页随风飘落,连带着他统一天下的梦想,一起零落。
![]()
袁绍去世后,冀州阵营乱作一团。长子袁谭和次子袁尚为继承人资格争得水深火热,众将纷纷倒戈,曹操一一击破,北方三州几乎手到擒来。若袁绍早死,曹操也不过是一路割据,哪有今日魏国之尊?可若他不死,曹操真能从下风翻盘吗?恐怕机会渺茫。况且,官渡之战虽然说是曹操“奇袭乌巢,火烧连营”,可他自己也深知那是“惊险之胜”,粮秣不足,一旦袁绍不再犹豫,稳扎稳打用后勤碾压,曹操七成撑不过五年。
![]()
再看刘备,那也是后起之秀,荆南四郡、益州汉中一拿到手,颇有“兴复汉室”的派头。可他占得荆益,主要靠的是孙刘连横、赤壁借东风,根本挤不掉北方那杆子大旗。要是袁绍还在,刘备顶多能稳住南方,也轮不到北伐中原,哪来白帝城托孤、夷陵鏖战的故事?孙权更是如出一辙,若袁绍未死,东吴也只是缴械称臣,根本不可能独霸江东。
![]()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一个人的早死,竟改写了整个王朝的走向。有人会问,袁绍真有那么大能耐?他到底凭的是什么?除了那声望、地盘和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持久战的艺术。汉末群雄,谁能持久?袁绍可以。他能耗得起,也能招得了人才,一旦确定策略,定会厚积薄发。可惜,天不假人,病魔像颗定时炸弹,在他最得意时引爆,让天下再多一个统一的可能戛然而止。
“袁公若在,四海早成一家。”这是不少后来之人的感叹。可历史没有如果,但谁又能割舍这段失败的遗憾?若当日袁绍不早死,底下的士族不纷纷自立,许攸不卖身投靠,官渡之战也许会是一场胶着的拉锯,让曹操根本没有破局之机。此后,魏蜀吴三分必难成局,一个人一个王朝都要给袁绍让路,谁能想到,最后东汉的收场,竟是司马氏笑得最灿烂。
那么,历史到底是天命?还是人定?也许都不是,更多是机缘与命数的交织。袁绍若活多年,也必有坏事临头,也许又会有新敌从背后捅刀。可无论如何,我们仍要承认,他的早逝,确实在乱世中错失了一个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机会,让曹操刘备孙权“三顾茅庐”的大戏才有了舞台。
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可如果能有一个让步,或许就在那盏孤灯下的咳血声里,天下的归属就已经定格。袁绍若不死,三国早就统一了,哪里还有曹操刘备什么事儿?参考资料:三国志刺史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