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正史里,刘备真正欣赏的究竟是哪几位大将?是不是关羽、张飞和赵云?可事实恰恰相反,压根不是演义里那套说法。刘备真正欣赏的大将,只有这四位——关羽、赵云、魏延、李严,其他人,确实不值一提。
“张飞自从丢了徐州之后,刘备再也不敢把他放到外地重用。”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张飞在徐州大溃败,失去了刘备的底气,也失去了被委以重任的资格。汉中之战后,刘备让张飞驻守阆中,可见他不过是带在身边的一个“安全阀”,并不像演义中那样被重用到哪儿都能单骑冲锋。
可是赵云就大不相同。正史中,赵云从不只是一个贴身保镖。他在攻略荆南四郡时是统兵大将,在益州之战中领兵增援,一路打下沿途郡县。更关键的是,汉水之战里,黄忠要出兵时,还要向赵云请示,“得赵云授兵权”后才敢动手。这说明什么?“没有刘备的真心器重,赵云怎能管兵如此之广?”再加上他劝刘备“将功劳分赃要公平”,唱红脸唱白脸,对刘备来说绝对是一个最靠谱的心腹。
![]()
讲到关羽,更是不用多说。徐州时期,刘备集团渐渐强大,可刘备一个人顾不过来,便安排关羽一军,自己一军,张飞反而被架空。这种信任,一直到诸葛亮出现都没变过。益州一战后,留守荆州的那个人,也是关羽。一府一州,一将之重,刘备对关羽的恩宠,简直是“并肩王”级别。襄樊之战时,关羽水淹七军,“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把曹操都给吓懵了。要不是孙权“二五仔”背后捅刀,匡扶汉室的梦想还真可能实现。
再看魏延,这位“将军出身的大头兵”,一夜之间升为汉中太守,成了关羽、张飞同级的封疆大吏。魏延的升迁速度,让张飞气得直咆哮,也让天下人拍手称奇。为什么?“常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在三国那个乱世,能被刘备破格提拔的英才少之又少,魏延凭实力征战蜀汉南北线,杀敌无数,自然获刘备真心赏识。
![]()
最后一个,许多人甚至都没留意过:李严。这位在演义里几乎成了“反面典型”,在正史中却是被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失败,回到永安宫,命诸葛亮主朝政,命李严总军务,扮演军政“分工合作”的角色。为什么?“汉中之战后,盗匪四起,刘备焦头烂额,正是李严带着郡兵迎头痛击,屡次大捷,彻底剿灭匪患。”不等刘备野战精锐回归,李严就把后方打扫得干干净净。正因为这股猛劲儿,刘备才敢让他坐到尚书令的位置,和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
看完这四个人,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绝活,且都曾在关键时刻救过刘备的命,或稳住后方,或破敌于前。因为这些实打实的战功,“刘备才会真心器重,提拔到关键岗位”。
![]()
反观其他人,无论是张飞还是黄忠、马超、庞统,虽然也有战功,但却没能像这四人一样,获得刘备真正的信任。张飞因失守徐州被打了折扣;黄忠年纪偏大,只能做中级将领;马超和庞统命运坎坷,没机会获大权。更别提那些“表面风光”的重臣,实际也只是“走个过场”。
那么问题来了:在三国那样一个看实力讲效率的时代,刘备为何偏偏偏爱这四位?原因很简单——“真功夫、真忠诚、真管用”。他们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靠空话来讨好主公,每一次亮相,都用战绩和忠心打了包票。
![]()
当年,襄樊一役,关羽在曹营面前连夜割麦为营,“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誓死守荆州;赵云单骑救主时,“纵马单冲”,毫无怯色;魏延多次率部突围,“斩将搴旗”,声震敌胆;李严在背后调度,奇兵出击,“出奇制胜”。这些场景,不是演义里的浪漫渲染,而是正史里真刀真枪的较量。
所以,别再把刘备的“真爱将”简单画成关羽、张飞、赵云三人。演义能卖座,但正史更讲究真凭实据。只有真正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大将,才能被刘备信任到核心位置。而这四个人的名字,才是正史里唯一被刘备“真香”并重用的那几位。
![]()
你说,刘备这眼光,算不算识人如珠?参考资料:《三国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