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长春城内,曾泽生面对解放军的起义条件,四条都能接受。
唯独第一条——消灭郑洞国部,军长沉默许久:"这条办不到。"
一句话,差点让三万滇军的命运生变。
![]()
困守孤城的滇军
长春城墙外,解放军的包围圈已经收紧了五个月。
城内粮食靠空投,一天只能投下几十袋面粉,士兵饿得面黄肌瘦,连站岗都要互相搀扶。
![]()
更要命的,六十军这支云南部队,守的是东城。西城的新七军,蒋介石的嫡系。
两支部队,同在长春,心思各异。
曾泽生清楚,滇军在蒋介石眼里就是杂牌。装备、给养、地位,样样不如嫡系。
1946年从云南调到东北,说是"戡乱",实际上是被当炮灰使。
鞍山、吉林,一路打过来,兵员损失大半,补充跟不上。
郑洞国的兵团司令部就设在西城。
![]()
郑洞国
每次开会,新七军的将领坐前排,六十军的人靠边站。连作战命令,都要先给新七军,再轮到六十军。
城外的包围圈越来越紧,逃兵现象开始出现。
先是零散士兵,后来成班成排。守备官兵翻墙出城投奔解放军的,每天都有。
有个连长带着全连人马直接走了,留下空荡荡的阵地。
9月22日夜里,曾泽生拿起电话,打给182师师长白肇学,和暂21师师长陇耀。
![]()
白肇学
三个人在军部办公室碰头。
陇耀开门见山:"军长,再不做决断,三万弟兄就要全折在这儿。"
白肇学点头:"突围是死路,死守也是死路。"
曾泽生沉默,滇军从台儿庄打到东北,弟兄们的命不能白扔。
蒋介石的天下已经摇摇欲坠,为他殉葬,不值。
可起义这条路,能走通吗?
云南老家还有三万滇军家属,卢汉还在昆明,龙云虽然下台,滇系的根还在,一旦起义,这些人会不会遭殃?
![]()
卢汉
陇耀看出军长的顾虑:"保住这三万人,才有本钱。全死在长春,什么都没了。"
曾泽生抬起头:"你说得对。活着,才有希望。"
决心下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怎么跟解放军搭上线。
![]()
秘密联络与四点要求
10月14日凌晨,锦州失守的消息传进长春。
10万国军全军覆没,东北剩下的据点只剩长春和沈阳。陆路撤退的门彻底关了。
曾泽生知道,时间不多了,当天一早,陇耀派人把李峥先和张秉昌叫到师部。
![]()
陇耀
这两人都是地下党员,之前被派回六十军做策反工作。
陇耀把一封信交给两人:"这是军长、白师长和我三个人的联名信。你们代表六十军,出城跟解放军谈起义的事。"
信是白肇学亲笔写的,三个人的签名端端正正。
李峥先接过信:"师长,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陇耀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四条:
"第一,明确起义时间、行进方向、路线和到达地点。
第二,规定通讯联络的口令信号。
第三,起义后的服装、粮秣给养怎么补给。
第四,最重要的一条——不要把起义部队打乱编制。"
最后这条,是曾泽生反复强调的。
![]()
六十军是滇军老底子,从云南一路带到东北。打散了,这支队伍就不存在了。弟兄们跟着自己出生入死,不能让他们成为散兵游勇。
张秉昌收好信:"师长放心,我们一定把话带到。"
陇耀又从内衣口袋掏出另一封信:"这封信是保命的。如果解放军怀疑我们的诚意,就把这封信拿出来。上面有我们三个人的签名,承诺如果变卦,可以把信公之于世。"
两人连夜出城,穿过防线时,解放军哨兵拦住去路。
李峥先亮明身份,说有要事求见负责人。哨兵通报上去,很快就有人把他们带到穷岗子的东北军区前方办事处。
![]()
刘浩接待了他们,李峥先把信呈上,说明来意。
刘浩看完信,辨认了三个人的签名,确认是真迹。
第二天,唐天际也赶到了。
唐天际听完陇耀提出的四条要求,点点头:"这几条都好办。"
李峥先松了口气。
唐天际话锋一转:"陇师长提的这四条,是起义的具体操作问题。我们这边也有几个问题,更重要。"
![]()
唐天际
李峥先和张秉昌对视一眼。
"第一个问题,郑洞国兵团部和新七军怎么办?你们不打他们,他们会打你们。"
"第二个问题,六十军一撤,长春市的治安谁来管?几十万老百姓的安全怎么保障?"
"第三个问题,城里的公私物资、军政物资,怎么保护?"
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棘手。
李峥先傻眼了。出城前,陇耀只交代了四条,这些问题根本没提过。
![]()
谈判中的难题
李峥先和张秉昌带着问题返回长春。
陇耀听完汇报,脸色凝重,曾泽生听到第一个问题时,沉默了很久。
![]()
"郑洞国是个好好先生。新七军军长李鸿还病着。大家在长春守了这么久,怎么能乘人之危?"
这是曾泽生的原话,军人有军人的规矩。
郑洞国虽然是对手,相处几个月下来,没有为难过六十军。
李鸿病重在床,连指挥都交给副手。要对这些人下手,曾泽生心里过不去。
陇耀着急:"军长,形势紧迫。解放军的顾虑不是没道理,郑洞国那边要是知道咱们起义,肯定会反扑。"
白肇学也劝:"现在不是讲情面的时候。"
曾泽生摇头:"这条我办不到。其他几条,按解放军的要求办。"
![]()
李峥先为难了。回去怎么交代?
曾泽生看出他的顾虑:"你们如实回报。就说这是我的态度。"
于是派暂21师副师长李佐和182师副师长任孝忠作为正式代表出城。
临行前,曾泽生把蒋介石空投下来的突围手令交给两人:"把这个也带上,让解放军知道我们的诚意。"
手令上白纸黑字,要求六十军立即突围向沈阳靠拢。
曾泽生留着这个没执行,就是在等起义的时机。
李佐和任孝忠见到唐天际,先说了曾泽生的态度:"军长说了,第一条办不到。其他几条,照办。"
![]()
李佐
唐天际没有发火,反倒追问起细节:"六十军准备怎么撤出长春?郑洞国那边会不会阻拦?撤退路线定了吗?部队怎么交接防务?"
两个副师长答不上来。
出城前,曾泽生只交代了态度,具体操作方案还没定。
唐天际叹了口气:"这么大的事,不能想一步走一步。你们回去,跟曾军长再商量商量。把细节敲死了,再来谈。"
刘浩陪着李佐和任孝忠回长春。
当晚,通信兵架通了两军之间的电话线。曾泽生第一次直接跟唐天际通话。
![]()
唐天际
电话里,唐天际语气缓和:
"曾军长,起义这件事,我们欢迎。郑洞国那边的问题,您不想动手,我们理解。那就换个办法——交接防务。你们把东城交给我们,部队撤到九台休整。至于郑洞国,我们来处理。"
曾泽生听完,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不用直接对郑洞国动手,又能完成起义,这个方案能接受。
"好,就按这个办。"
10月16日上午,刘浩陪曾泽生出城,跟唐天际面谈。
两人敲定了所有细节:当天夜里开始交接防务,凌晨4点前完成。
![]()
解放军独立第6、8、9师进城接管东半部防区,六十军同时撤出,开往九台。
口令、信号、路线,全部确定。
下午3点,曾泽生返回长春,距离起义,只剩几个小时。
![]()
起义成功与和平解放
晚8点,182师开始向新七军布防区移动。
新七军的哨兵发现异常,打电话询问。182师回复:奉命调整防线。
郑洞国的兵团司令部接到报告,没有多想。长春守军频繁调整部署,这几个月已经习惯了。
![]()
11点,曾泽生把52师师长李嵩叫到军部。
李嵩是蒋介石安插在六十军的钉子,
52师名义上归六十军建制,实际上直接听命于郑洞国,这个人必须控制住。
李嵩进门,曾泽生直接宣布:"六十军决定起义。你现在被扣押了,通知你的副师长和副团长,服从命令。"
李嵩愣住,还想辩解。卫兵已经上前,把人押了下去。
同时,曾泽生派李佐和任孝忠再次出城,带上蒋介石的突围手令和郑洞国的突围计划。
这些文件,是六十军诚意的最后证明。
![]()
午夜时分,解放军独立第6、8、9师分三路进城。
六十军的哨兵按照约定的口令,打开城门。交接防务的过程很顺利,没有开一枪。
12点整,六十军26000多人全部撤出长春东半部,沿着事先定好的路线开往九台。
曾泽生和刘浩、李峥先最后离开。
走出城门时,蒋介石派来的三架飞机在郊外盲目投了几颗炸弹,没炸中任何目标。
![]()
飞机飞走后,长春东城彻底易手。
10月17日,六十军正式通电起义,西城的郑洞国这才知道出了大事。
兵团司令部和新七军成了孤军。周围全是解放军,六十军已经撤走。郑洞国想突围,根本没有可能。
夜里,曾泽生给郑洞国打电话。
电话接通,刘浩接过话筒:"郑司令,长春的形势您看到了。放下武器,保证您的安全。六十军曾军长已经起义,您也顺应形势,跟曾军长一起行动。"
郑洞国沉默,刘浩又说:"来日方长,后会有期。"电话挂断。
![]()
10月18日晚,新七军全体官兵放下武器。
21日凌晨,郑洞国在兵团司令部被部下簇拥着走出中央银行大楼。长春,彻底解放。
整个过程,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一座完整的城市,数十万市民,都保住了。
六十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
1950年10月,第50军成为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汉江阻击战,50军顶住美军50天的进攻,创造了志愿军战史上的奇迹。
1955年,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
一条"办不到"的要求,曾泽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他没有对郑洞国动手,解放军理解了这份坚持。
起义成功,长春和平解放,三万滇军弟兄保住了性命。
军人的底线,有时候比命令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