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个人不是文学史的专家,也不是文学流派的研究者,但是我自己写作这么多年,确实参考过文学史上各种各样的成功的范例,经典作品也在我的阅读列表当中。关于现代派和后现代主义的思考我有些心得,在写作当中有时候也体现出这种心得。
先说说现代派,或者叫现代主义,这个文学概念首先出现在西方。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一开始也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比如在英国,像大家熟悉的狄更斯,像勃朗特姐妹(这两姐妹一个写了《简·爱》,一个写了《呼啸山庄》)。这些作家的作品大体都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在法国,像雨果的《悲惨世界》,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一直到后来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般认为它们也大体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品。当然,这里面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雨果的《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流派的作品,又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虽然在具体的界定上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总体而言这些作品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家所书写的是自己置身其中的,或者距离自身不太远的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但是,这种情况后来在西方文学的发展过程当中起了一些变化。首先,有一些后起的作家已经不满足于这种写法了。前人好像总是生活当中有什么才写什么,老是要还原生活,而这些后起的作家觉得应该打破这种写法,尤其是文坛上已经有了一些挡在前面的作家,像巴尔扎克,一系列的长篇作品构成了一幅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文学画卷,别人再写也很难超越了。
接着就出现了一种现代主义的文学潮流以及一批践行这种文学理念的作家,他们不满足于直接反映现实与描写现实,开始采取一些超越现实的写法,比如变形,比如荒诞,比如打破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等。另外,在文本上,他们不再要求自己的文本能让读者轻易读懂,反而追求朦胧,甚至追求晦涩难懂。我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仅供参考。
现在,中国的一些作家,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小的作家,他们的写作就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影响。
有次活动,我和一个青年作者对谈,他是言必提“四斯两卡”。“四斯”,一个就是乔伊斯,乔伊斯是一个爱尔兰作家,出生于1882年,1941年去世。乔伊斯早期的作品基本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比如《都柏林人》,写的就是都柏林小市民的生活。后来他渐渐走向了现代主义。他有一部作品非常有名,叫作《尤利西斯》。在《尤利西斯》里,乔伊斯不直接描绘现实了,整部作品是一个很大的寓言,每章是一个中型的寓言,每一段是一个小型的寓言,每一句都是谜语一样的,让人一下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理解。他的作品很难翻译,但是到20世纪末,我们国家还是把它翻译过来了。
第二个“斯”是普鲁斯特。普鲁斯特是一个法国人,他写了一部作品叫《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个大部头,它翻译成中文以后,一本是装订不下的,得分好几本。
普鲁斯特的文本表面上看,也是写现实生活的,但是写法非常古怪,可以说是絮絮叨叨,细致到让你觉得惊讶的地步。过去古典的现实主义小说讲究悬念,要有故事情节,但是在普鲁斯特的这部作品里面,没有什么特别抓人的情节,作者也不设置什么悬念,就只是平淡如水地描写他所经历的那种家庭的日常生活,所以显得很怪,但这也被认为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写法。
第三个“斯”是在中国影响特别大的马尔克斯。他是一个哥伦比亚人,用西班牙文写作。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近,他1927年出生,2014年去世。他有一部小说影响特别大,叫作《百年孤独》。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以后,影响了整整一两代的中国当代作家,像莫言,他的作品就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马尔克斯的小说的特点就是他也写现实,但是他把现实魔幻化,把现实变形。马尔克斯所代表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潮流,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现实主义了,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主义。
还有一个“斯”就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作家,1899年出生,1986年去世。他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他的写作路数跟那些古典现实主义作家不一样,古典现实主义作家写小说都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有的小说里面的人物甚至能找到原型,小说里面的情节也可能有对应的原型事件,但是博尔赫斯不同,他写作的灵感主要来自阅读。因为他在图书馆工作,读书很方便,他也爱读书,他的一些作品就显得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大不一样,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交叉小径的花园》。
这就是“四斯”了。“两卡”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一个是卡夫卡。卡夫卡出生于1883年,1924年去世。他算哪国人呢?他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奥匈帝国,他是奥匈帝国的人,再较真的话,他是其中捷克那一部分领土上的人,所以有的人把他当作一个奥地利作家,有人说他是捷克作家,都不算错。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同时也是现代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变形记》。《变形记》讲述了一个推销员在严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生存,最后不仅在心理上变态了,连生命形态都变态了的故事——他本来是人,结果一觉醒来变成一只趴在墙上的大甲虫。他还有另外一些作品,也都是通过这种怪诞的变形的手段描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人所感到的不安、窒息和压迫。他对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影响特别大。
第二个“卡”叫卡尔维诺,是意大利作家,他1923年出生,1985年去世。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他表面上写城市生活,但实际写出来的时候,故事和画面都非常怪,和我们置身其中的真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带有一种寓言色彩。
除了“四斯两卡”,实际上西方的现代主义流派还有一些代表性作家,比如有一个英国女作家叫弗吉尼亚·伍尔夫,她1882年出生,1941年去世。她的小说的特征就是意识流,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模糊,故事谈不上,基本无情节,悬念更是没有。那有什么?有的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大段的连续不断的内心独白。这也是一种很新颖的文本。
现代派文学有很多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叫象征主义。有两个象征主义的作家,以写剧本见长,我对他们的剧本特别感兴趣,但他们的剧本不是很好找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里面就收录了他们剧作的译本。这两位剧作家其中一个是比利时的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年出生,1949年去世。他的代表剧本叫《青鸟》。
《青鸟》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这个剧本中还是有情节和人物的,但是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用青鸟作为一个象征来贯穿全剧。青鸟是一只羽毛颜色很特殊的飞鸟,谁找到这只飞鸟,谁就能获得幸福。
剧本里面的人物苦苦地寻觅着青鸟,等到他们找到了才发现,原来幸福不在别处,而在家里,就在亲人之间。
梅特林克的《青鸟》后来被美国好莱坞拍成了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象征主义的剧作家是德国的盖哈特·霍普特曼。他1862年出生,跟梅特林克是同一年出生的,1946年去世。霍普特曼作为一名剧作家,最著名的作品叫《沉钟》,也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作品。什么是“沉钟”?就是有一口大钟,本来挂在教堂的顶上,但是后来落到湖里面去了,沉入湖底了,所以叫沉钟。这个沉钟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象征。
这部剧的情节比《青鸟》要复杂一些,除了人以外,还有一些小妖怪。这两个剧作家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梅特林克先得,霍普特曼接着也得了,这也说明诺贝尔文学奖在评奖过程当中,很早就开始注意现代主义的作品了,并对这种现代主义的剧作给予了肯定。
现代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点儿走进死胡同了,发展不下去了,因此后来又出现一些文学潮流,被人归纳到一个新的概念里面,叫后现代主义。其实后现代主义这种概念最早不是出现在文学界,而是出现在建筑界。1978年我第一次到美国访问时看了一些资料,我才知道,现在有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叫作后现代主义。关于后现代主义,那个时候有人把它的主张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的并置。
后来我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个城市San Diego,有翻译成圣地亚哥的,也有翻译成圣迭戈的,地理位置靠近墨西哥。当时那里新开了一个大的Mall,就是大的综合性商场。这个Mall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它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一些建筑元素并列在一个空间里面。比如埃及的神庙,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古典园林、宫殿、佛塔,柬埔寨的吴哥窟,还有日本的居酒屋,非洲的木雕,南美的大草帽,等等。那些迥然不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拼贴在一起,显得很奇怪,但是又很有趣。
那是我第一次置身在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里面,我内心感叹道:原来还可以这么来做!这确实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快感。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玩法起源于建筑界,后来又渗透到美术界,在美术界里面有一个分支叫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为什么加个“超”?因为它不但追求真实,而且追求逼真。我在美国参观过一个画展,其中就有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作,画的是挂在衣架上的一件皮夹克,猛一看比照片还要真实,恨不得拿手一抓就能把它取下来。
那么,这种绘画风格传没传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是不知道这种新事物的,可能也没有画家这么画。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一幅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好多人争先恐后地去看。这幅画的作者叫罗中立,这幅画叫《父亲》,尺寸特别大,一般人家里都摆不下,比一般的大立柜尺寸还要大。画的是一个老农的头部,画家把老农的每条皱纹、每根毛发以及他牙齿上的牙锈都逼真地绘制了出来。这幅画感动了很多人。改革开放了,我们逐步过上了好的生活,我们脱离了贫困,脱离了那种没有文化的状态,但是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其中一些人的父辈就曾经是这个样子,所以观画者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一种对我们的父辈的感激之情。这幅画一时很轰动,这就是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
后现代主义这种理论或者说这种精神渗透到文学领域,催生了一系列作品,例如荒诞派戏剧。有一部很有名的荒诞派戏剧叫作《等待戈多》,作者叫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的一个艺术家、剧作家。《等待戈多》这部戏初看时可能会觉得非常之无聊——台上有一棵并不好看的树,然后出来两个人说要一起等一个人来,等谁来?戈多。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一概不知。观众也跟着等,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这时候有个小孩跑上台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准儿来。第二天依旧是等待,重复了第一天的故事。就这么简单的内容,居然就构成了一部剧。第一次看到这部剧时,观众的反应简直是目瞪口呆,但实际上它是有深刻的内涵的。它反映人类总是有一种愿望,总是在等待着什么,但是等来等去,老等不来。怎么办?接着等。它暗示了人生就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
后来在法国又出现了新小说派,在美国出现了黑色幽默派和垮掉的一代,也有人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归到后现代主义里面,因为它出现得比较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界限不是那么容易划清,尤其是在文学领域。
我是一个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马上就要满80岁了,很惭愧,我的文学阅读记忆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比较古老的,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内容。如果对这些新近的作家或者是新荣获桂冠的作家感兴趣,读者们可以多浏览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有的作者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因为有风向标,预示他要得奖,中国有的出版社就会买下其著作版权,提前翻译,有的则是在作家获奖以后,出版社联系版权,予以翻译。这对读者来说都是好现象。
所以,我们这个国家确实是在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学领域能容纳下全世界的出彩的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