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91年,跟随吴学谦副总理8年秘书被调离,吴老:去第一线好好干

0
分享至

副总理秘书,调走了,中南海那地方,能留下来的都是精挑细选,黄桂芳那年出来,外头传言挺多,有的说他不懂外交,有的怀疑他后台不够硬,还有人琢磨是不是老吴想换换人,办公室里谁也不多说话,黄桂芳提着包走的时候,吴学谦把人叫进屋,就塞了本写满笔记的《非洲手册》,一句话,到前线,好好干,连多问一声都没有。
三十三岁,没当过部长秘书,直接给外长打杂,一上来就是硬骨头,八三年冬天,机场飘着雪花,新秘书站在接机队伍里,冻得直哆嗦,吴学谦下了飞机,自己拎着个箱子,扫了一眼人群,黄桂芳赶紧上去报家门,这头一次见面,吴学谦就说,明天来办公室见,慢慢熟悉,十个字,没一句客套,黄桂芳脑子乱糟糟的,心想自己没进过部委,直接给外长当秘书,这压力真不是一般大,第二天见面,吴学谦拍拍他肩膀,我也没当过外长,不耽误事,这俩人的搭配,开场就是这样。
吴学谦这人,不让你有偷懒的机会,黄桂芳形容他,就是逼着人长本事,八五年,去联合国开大会,外长的行李在机场给弄丢了,人家解释说箱子太旧,打开一看就两件洗得发白的衣服,吴学谦说还能穿,穿着旧西装就上外交场合,他对自己极简,对别人又极细,看电报,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抠,秘书改个词汇,意思偏了一点,他马上拿红笔圈出来,从不骂人,就说一句,意思别走样,那个标准,他比谁都清楚自己要什么。
调研稿子到了手里,第二天就得拍板,八六年,一份禽类出口的战略稿,晚上九点才拿到手,他当晚就把局长们叫来开会,屋里谁也不敢抬头,他边听边改,材料让秘书连夜整理出来,第二天一早直接送国务院,信息这种东西,你耽搁一晚,对手就抢到你前面去了,当秘书最大的压力不是怕挨骂,是怕跟不上他那个脑子。
考验不在办公室里,调走的时候才是真的,九一年黄桂芳接到调令,要去驻外使馆,心里也说不清是高兴还是紧张,从一堆文稿里跳到非洲,这跨度太大了,动身前,吴学谦在屋里就交代了一句,调研的功夫不能丢,把那本批注得满满的《非洲手册》递过去,拿着,到第一线,干,没合影也没送别,连门口都没送,这一转身就是十年。
非洲第一线,早上六点就起床,听电台新闻,剪报纸,做笔记,分析部族动态,各种小道消息,材料一本一本地攒,同事笑他像个老干部,传真机年代谁还贴剪报,他就是认这老一套,早上听新闻,晚上改稿子,周末还在弄材料,有人说他不接地气,可九六年非洲某个国家政局一变,大批外资撤离,媒体上早就有苗头,没人信,黄桂芳提前三周就把信息报上去了,使馆做足了防备,组织华侨转移,损失几乎为零,外交部都说,这是那几年最漂亮的一次预判。
零零年,吴学-谦筹备研究基金会,黄桂芳就在老部下的名单里,电话打过去,吴学谦的声音还是那个样,回来再说,黄桂芳听得出来,人有点累了,他在日历上圈上零零年六月,退休,提着一个旧箱子回国,箱子里就三样东西,一本《非洲手册》,十二本调研笔记,还有一封九一年写下没寄出去的信,进了基金会第一眼就看见墙上,吴学谦的题词,求实,慎思,笃行,他读了三遍才把箱子放下。
黄桂芳一辈子不爱感慨,也没出过书,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干过的事自己知道就行,不需要让别人知道,这话听着太像吴学谦了,八年秘书,十年驻外,没抢过风头,没占过便宜,也没喊过口号,就一点没变,到一线,好好干。
回头看,这事儿不光是怀旧,现实里,有些人的价值,不在那个头衔上,是在事上见真章,遇事的判断和踏实的执行力,外交场合能定大局,在一线能下苦功,把国家的事真当成自己的事,这种气质,谁也装不出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国纪录 incentive-icons
大国纪录
青云获奖者,大国纪录,深度解说。
3566文章数 9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