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咽下最后一口气,遗诏里写得清清楚楚: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燕王朱棣从北平往南走,走到淮安就被拦住了。
四年后,他带着十万人马杀回来,侄子朱允炆生死不明,皇位换了主人。
——《壹》——
一场葬礼暴露的危机
朱元璋死的时候,朱棣42岁,这个年纪,正是男人最有野心的时候,他在北平待了二十多年,手底下有八百精兵,跟蒙古人打了无数场仗。
![]()
身上的杀气,隔着老远都能闻到,朱允炆21岁。
从小在宫里长大,读的是四书五经,见过最凶的场面就是爷爷朱元璋发脾气,他身边站着的人,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书生。
这场葬礼,本该是叔侄见面的机会。
但朱元璋早就想到了这一天,他在遗诏里写得明明白白:所有藩王都不许进京,理由冠冕堂皇,怕路上出事,怕影响朝政,真实原因谁都懂。
朱棣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走到淮安。
兵部尚书齐泰拿着遗诏站在城门口,态度很客气,话说得很死:太祖有令,请燕王殿下回去,朱棣站在那里,一句话没说。
史书上记载他"心有余悸",朱元璋的权威,是他这辈子都翻不过去的一堵墙。
他调转马头,往北走,但他心里那把火,已经烧起来了,朱允炆登基第一天,就知道麻烦在哪儿,全国二十四个藩王,个个手里有兵。
最强的三个,秦王、晋王、燕王都是能打仗的主。
秦王和晋王已经死了,现在只剩朱棣,他问黄子澄:叔叔们要是造反怎么办?黄子澄的回答很书生气:藩王手里的兵只够自守,挡不住朝廷大军。
![]()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朝廷确实有百万大军,藩王最多十万人。
但黄子澄忘了一件事:打仗不是算术题,朱允炆决定削藩,齐泰的建议是:先削朱棣,理由很简单:朱棣年长,实力最强,是事实上的诸王之首。
只要拿下他,其他人自然老实,黄子澄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朱棣没犯错,随便抓他,会让天下人觉得皇帝不义,应该先拿有把柄的藩王开刀,一个一个来,慢慢磨,两个人争了半天。
朱允炆选了黄子澄的方案,不是因为这个方案更好,是因为黄子澄是自己从小到大的老师。
——《贰》——
800人对50万人
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被削,他儿子告发他谋反,朱允炆派李景隆直接抓人,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1399年四月,一口气削了三个。
![]()
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
湘王朱柏不愿意受这个侮辱,直接举家自焚,两个月后,岷王朱楩被废,发配漳州,一年时间,五个藩王没了,朱棣在北平看着这一切。
他没说话,只是开始装病,见了朝廷来的人,就疯疯癫癫,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但他的护卫军在加紧训练,军器在日夜赶制,燕王府的地下室里,堆满了刀枪,1399年七月初五,北平城起火了,不是真的起火,是朱棣动手了。
他召集了八百个壮士,藏在王府里。
当天夜里,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谢贵带人来抓他,这八百人冲出来,一夜之间控制了整个北平城,朱棣站在城墙上,打出一面旗:清君侧,靖国难。
他的理由很充分:建文帝身边有奸臣。
齐泰、黄子澄,擅改太祖定制,违背祖宗法度,我不是造反,我是救侄子,这套说辞,朱元璋自己写在《皇明祖训》里: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消息传到南京,朝廷炸了锅。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笑话:朱棣手里就十来万人,朝廷有百万大军,朱允炆派耿炳文领兵北上,耿炳文70多岁,打了一辈子仗,最擅长的是守城。
![]()
他到了真定,扎营不出,准备跟朱棣打消耗战。
这是对的,朱棣人少,拖下去他必败,但朱允炆等不了,他听说耿炳文在真定战败了,其实损失不大,立刻把他换了,换上来的是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长得很帅,很能练兵。
但他从来没真正打过仗,黄子澄推荐他的时候,说:李景隆是名将之后,肯定能打,齐泰反对:他没打过仗,不能用。
朱允炆还是用了李景隆,给了他50万大军。
——《叁》——
三场败仗毁掉江山
李景隆到前线第一件事,不是打仗,是想怎么一战成名,他要攻下北平,朱棣当时不在城里,带着主力在外面打仗,北平只有世子朱高炽和一万多人守城。
![]()
李景隆觉得机会来了,50万人围攻北平,怎么都能打下来。
他围了三天,没攻下来,不是朱高炽太强,是李景隆不会攻城,他派人往城墙上爬,一批批往上送,一批批被打下来,三天时间,死了几万人,连城门都没摸到。
朱棣赶回来了,1399年十月,郑村坝。
李景隆的50万大军摆开阵势,黑压压一片,朱棣就一万多人,看着像开玩笑,但打起来,李景隆才知道什么叫战场。
朱棣的骑兵直接冲阵,专挑中军大旗。
打着打着,一阵风把李景隆的帅旗吹断了,这一下,整个中央军乱了套,所有人都以为主帅死了,有人跑,有人投降,有人还在懵。
朱棣的人趁乱冲进去,见人就杀。
最勇猛的瞿能父子阵亡,十万人投降,李景隆逃到德州,他在那里重新集结军队,建了个"十二连营",说是固若金汤,但朱棣打过来,连营一个一个被攻破。
1400年,济南城下,这次李景隆学乖了,不出城。
书生铁铉守济南,守了三个月,愣是没让朱棣打进去,这是朱棣唯一一次打不下来的城,但李景隆在这三个月里什么都没干。
![]()
他就缩在济南城里,等着朱棣撤退。
朱允炆把他召回南京,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联名上书:立斩李景隆,朱允炆说:算了,1402年正月,朱棣做了个决定:不打了,直接去南京。
这是个赌命的决定,从北平到南京,一千多公里。
中间有几十座城池,有几十万中央军,朱棣就十来万人,走到一半就可能被包围,但他赌对了,因为朱允炆的军队,根本不敢打。
正月十二,馆陶,朱棣渡过黄河。
正月十四,东阿,城门开了,守将投降,正月十五,东平,又是投降,正月十七,汶上,还是投降,一路往南,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不是朱允炆没有兵,他有二十万人在南京,有十几万人在淮河一线。
但这些将领都在等,等别人先打,等皇帝下死命令,等一个万无一失的时机,没人想当第一个送死的,六月初八,朱棣到了龙潭。
这里距离南京只有三十公里。
朱允炆站在宫殿里,问方孝孺:怎么办?方孝孺说:城里还有二十万兵,守住城,等援军,有人说:跑吧,去南方重新起兵。
——《肆》——
一场大火和一个谜
方孝孺急了:国君为社稷而死,理所应当,六月初九,派李景隆去谈判,朱棣说:我不要地,只要人,交出齐泰和黄子澄,六月初十,再派人谈,没结果。
![]()
六月十二,朱允炆把在京的王爷都派去守城门。
徐增寿想当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六月十三,金川门,守门的是谷王朱橞和李景隆,他们看到朱棣的旗帜,直接打开城门,燕军进城了。
宫里起火了,朱棣在金川门上看到火光,立刻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火!
他说:我千辛万苦来救皇上,他要有个三长两短,我这个做臣子的怎么办?这话说得很漂亮,但火里烧出来的尸体,朱棣只看了一眼就说:是他。
一个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朱棣一眼就认出来了。
这本事,一般人可学不来,从此,朱允炆是死是活,没人知道,如果他真死了,那他确实死了,如果他没死,那他也被朱棣宣布死了。
再跳出来一个人说自己是朱允炆?
抱歉,那是假的,抓起来,朱棣坐上龙椅,改元永乐,他做的第一件事:杀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一个一个被抓出来。
方孝孺不肯写诏书,被诛十族。
朱允炆的三个弟弟,从亲王降为郡王,然后废为庶人,软禁凤阳,次子朱文圭才两岁,被关进凤阳广安宫,一关就是55年。
出来的时候,连牛羊都分不清,不识字,不懂人情世故。
朱标这一脉,彻底断了,回头看这四年,朱允炆手里的牌,比朱棣好太多,他有百万大军,朱棣就十来万,他控制全国粮草,朱棣只有北平一个根据地。
![]()
他有耿炳文这样的名将,有铁铉这样的死士。
但他输了,输在三个决定上,第一,削藩的顺序错了,先削弱的,给强的留时间,第二,用人错了,耿炳文能守,偏要换个不会打仗的李景隆。
李景隆把50万人送光了,还不杀,继续用。
第三,战略错了,朱棣一路南下,没人敢拦,二十万人在南京等着,等到城破,这不是能力问题,是年轻皇帝和一群书生,根本不懂战争是什么。
他们以为藩王不敢反,反了,他们以为大军压境必胜,败了。
他们以为忠臣会拼死守城,投降了,所有的判断,都错了,朱棣赢,不是因为他有多强,是因为对手太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