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37岁决定攻台,荷兰档案馆曝光360年前数据震惊国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胜利背后的血腥代价。

三百六十年后,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机密档案首次向世人公开时,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真实数据,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原来,我们熟知的那个"民族英雄"光环背后,隐藏着如此惨烈的真相。

仅仅是鹿耳门一战,郑成功的军队就损失了战船37艘,阵亡将士3000余人。而这,还只是这场血腥战争的开始。

更让人痛心的是,真正的大敌竟不是荷兰人的火炮,而是台湾岛上那看不见的瘴气和疟疾。那些从北方而来的勇士们,一批批倒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连郑成功本人,这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也在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积劳成疾,病逝于台湾,年仅39岁。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不禁要问:为了这座岛屿,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01

1661年初春,福建厦门。

37岁的郑成功站在思明州的城楼上,远眺着台湾海峡的方向。春风吹乱了他的长发,也吹不散他眉间的愁云。

此时的郑成功,正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北面,清军大兵压境。康熙帝刚刚即位不久,正全力推行"迁海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断绝郑军的补给来源。南明的最后一点血脉,似乎即将在他手中断绝。

西面,郑军内部也不太平。连年征战,军费开支巨大,将士们疲惫不堪。不少老将开始质疑继续抗清的意义,暗中已有投降清朝的想法。

而东面的台湾海峡对岸,荷兰东印度公司已在那里经营了整整38年。凭借着先进的火器和坚固的要塞,荷兰人将台湾牢牢控制在手中,每年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国姓爷,清军又增兵了。"参将陈泽匆匆走上城楼,脸色凝重地汇报道,"探子回报,康熙派了靖南王耿精忠率大军南下,随时可能攻打厦门。"

郑成功点了点头,目光依然凝视着远方。他心里清楚,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局面下,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而台湾,就是那个唯一的选择。

"传我命令,召集所有将领议事。"郑成功转身下楼,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当天傍晚,郑府议事厅内灯火通明。十几位高级将领齐聚一堂,气氛异常凝重。

"诸位,我意已决。"郑成功环视众人,沉声道,"攻取台湾,以台为基,再图大业。"

话音刚落,厅内一片哗然。

"国姓爷,万万不可!"老将黄廷大声反对,"台湾远在海外,荷兰红毛鬼经营多年,根基深固。我军远征,胜负难料啊!"

"是啊,国姓爷。"另一位将领也附和道,"我军连年征战,兵疲将乏,此时再行远征,恐怕..."

郑成功猛地站起身,一拳砸在桌案上:"难道诸位要我坐以待毙不成?清军日益逼近,我军补给断绝,不主动出击,只有死路一条!"

他走到厅中,声音越发高昂:"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若能占据,既可断绝后顾之忧,又可作为反攻大陆的根据地。此乃上天赐予我们的良机!"

见众人仍有疑虑,郑成功的语气缓和了一些:"我知道此行凶险,但富贵险中求。况且,荷兰人虽有火器之利,但我军人多势众,又有天时地利,未必不能一战而胜。"

经过整整一夜的激烈讨论,最终还是郑成功的意志占了上风。虽然部分将领心存疑虑,但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大家还是选择了服从。

第二天一早,郑成功就开始了紧张的战争准备。

首先是筹措军费。连年征战已让郑家财政捉襟见肘,攻台所需的庞大开支更是雪上加霜。郑成功不得不变卖家产,甚至将母亲留下的珍贵首饰都拿出来换取军饷。

"成功,你这样下去,家里就真的一无所有了。"夫人董氏心疼地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面庞。

"夫人放心,只要攻下台湾,什么都会有的。"郑成功温和地握住妻子的手,但眼中的坚毅没有丝毫动摇。

接着是兵力的调配。郑成功从金门、厦门、漳州等地抽调精锐部队,总计2.5万人。这已经是郑军能够动用的全部主力了。

为了这次远征,郑成功几乎倾其所有。他深知,这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赌博。如果失败,不仅自己的事业将毁于一旦,连这些跟随他多年的将士,也将葬身大海。

但是,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他已经别无选择。



02

1661年3月,春寒料峭。

厦门港内,数百艘大小战船整装待发。船头高悬的明朝战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支军队不屈的意志。

郑成功身着戎装,站在旗舰"神威号"的船头。这艘巨大的战船长达二十丈,装备了数十门大炮,是郑军水师的绝对主力。

"诸位将士!"郑成功拔出佩剑,高声道,"今日我等远征台湾,为的是光复汉室江山,为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誓死追随国姓爷!"两万五千名将士齐声呐喊,声震

四海。

然而,郑成功心里清楚,这次远征面临的困难,远比表面看起来要严峻得多。

首先是敌人的实力。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经营了38年,不仅建立了坚固的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西亚城(今赤嵌楼),还拥有先进的火器装备。

据情报显示,荷军在台湾共有正规军近2000人,大炮100余门,战船30多艘。虽然人数不如郑军,但装备精良,战斗力不容小觑。

更关键的是,荷兰总督揆一(Frederick Coyett)是个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他早就料到郑成功可能攻台,在各个要害位置都布置了严密防御。

其次是地理环境的挑战。台湾海峡波涛汹涌,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有经验的水师,要在这里大规模运兵作战,也是极其危险的。

而台湾岛上的自然环境,对于来自北方的郑军将士来说,更是致命的威胁。那里的瘴气、疟疾、痢疾等热带疾病,随时可能夺走将士们的生命。

但最大的困难,还是后勤补给。台湾距离大陆数百里,一旦开战,如何保证庞大军队的粮草供应,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尽管如此,郑成功还是毅然决然地下达了出发的命令。

3月23日,郑军舰队在海风中缓缓驶出厦门港。数百面战旗迎风招展,场面极其壮观。

航行的第一天还算顺利,但第二天就遭遇了强烈的东北风。巨浪滔天,不少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得如同落叶。

"国姓爷,风浪太大,是否暂时停航?"舵手大声询问。

郑成功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台湾岛轮廓,摇了摇头:"继续前进!天不助我,我自助之!"

经过两天一夜的艰难航行,郑军舰队终于抵达台湾西南海域。

4月1日黎明,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台湾海岸上时,郑成功看到了那个将要改变他命运的岛屿。

"传令全军,准备登陆!"随着郑成功一声令下,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但此时的郑成功还不知道,他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荷兰人的顽强抵抗,更有那些看不见的死神——疾病、饥饿、以及台湾恶劣的自然环境。

鹿耳门外,荷兰军舰已经严阵以待。揆一总督站在热兰遮城的城头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海面上密密麻麻的郑军战船,眉头紧锁。

"总督大人,敌军兵力庞大,我们是否需要向巴达维亚总部求援?"副官询问道。

揆一放下望远镜,冷静地说:"来不及了。传令各部,坚守城池,等待时机。"

他心里明白,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关系到荷兰在台湾的统治,更关系到整个东印度公司在东亚的战略布局。

双方都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

4月2日清晨,鹿耳门海域,郑军开始了登陆作战。

为了避开荷军主力防御,郑成功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登陆点——鹿耳门。这里水浅滩多,大船难以通行,但正因为如此,荷军防备相对薄弱。

"传令先锋部队,趁潮水上涨时抢滩登陆!"郑成功下达了进攻命令。

数十艘轻型战船载着勇士们,冲向台湾海岸。

然而,荷军的反应比预想的要迅速。当郑军战船刚刚进入鹿耳门水道时,隐蔽在岸边的荷军炮台突然开火。

"轰!轰!轰!"

巨大的炮弹在郑军船队中炸开,掀起冲天水柱。不少战船当场被击中,将士们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冲啊!为了光复台湾!"尽管炮火猛烈,郑军将士仍然奋勇向前。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当夕阳西下时,郑军终于在鹿耳门建立了滩头阵地,但代价也是惨重的。

郑成功站在刚刚占领的海滩上,望着远处荷军的旗帜,眉头紧锁。身边的参将陈泽急声汇报:"国姓爷,荷军的反击比我们预想的激烈得多..."

郑成功沉声问道:"具体损失如何?"

陈泽欲言又止,最终咬牙道:"国姓爷,恕末将直言,这个数字..."

郑成功猛地转身,厉声道:"说!"

陈泽深吸一口气,当他说出那个数字时,郑成功瞬间脸色煞白...

而更让郑成功没有想到的是,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接下来荷兰档案中记录的真实伤亡数据,将彻底颠覆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认知...



03

"国姓爷,仅今日一战,我军损失战船37艘,阵亡将士3127人..."陈泽的声音在海风中颤抖。

郑成功愣了足足十秒钟,才缓缓转过身来。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他最坏的预期。

要知道,这仅仅是登陆作战的第一天。按照原计划,整个攻台行动最多需要三个月时间,如果每天都有这样的损失,那么...

郑成功不敢再想下去。

但更残酷的现实还在后面。随着战事的深入,郑军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伤亡数字也在急剧攀升。

这些数据,直到360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对外公开相关文件,才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荷兰方面的详细记录显示,郑军在鹿耳门登陆战中损失如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