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保山施甸

0
分享至

来源:环球游报

本网讯(尹娇娇)施甸是一个个创奇诞生的地方,据悉,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与施甸的缘分,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院士作为一名水稻科研人员,曾到施甸参加“水稻工作研讨会”,当时就对施甸的自然条件和水稻生产留下了深刻印象。自2010年施甸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试繁以来,亲本繁殖亩产量屡创历史新高。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优千号”超级稻在多地种植成功,其母本就来源于保山施甸水长。2017年12月12日,施甸代表团到长沙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汇报工作,他给施甸送来了祝福和嘱托,同时亲笔题写了“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


尹娇娇摄影

我们走进保山施甸看到的是杨善洲老书记为滇西粮仓所做的努力及善洲精神的传承。

【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面对当时水稻产量低、抗病力弱的困境,他积极引进“台北8号”等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优良品种。1966年施甸种植“台北8号”2万亩,亩产达450公斤,是传统品种亩产2倍以上。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选育“京国92”等适应性更强的优良品种,1978年试验成功并开始在保山地区推广,198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审定。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改土增肥和兴修水利】上世纪60年代,杨善洲在施甸大力推广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 1965年全县的基本农田达到了29.23万亩,为后来全县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山历史上水患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时任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带领全地区大兴水利建设,为保山地区几十万亩良田保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推广科学种植和管理】杨善洲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他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农业科技,并亲自作示范,向农民传授科学的耕作、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为提高粮食产量,杨善洲在保场乡试验田,用“三插九垄”式插秧,亩产提高三四百斤,被群众称为“粮书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还采用“三插九垄”式插秧。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获得“滇西粮仓”美誉】在杨善洲的带领下,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保山地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都得到大幅度提升。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排名第一。1980年引起了农业部的重视,全国农业现场会在保山召开,保山从此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杨善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的精神,抓住了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良种和良法。他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结合大力普及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彻底改变了保山农业的落后面貌,实现了粮食生产的飞跃,铸就了“滇西粮仓”的辉煌。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传承与展望】“吃饱饭、吃好饭”这个道理已经深深赓续在世世代代施甸人的血脉里,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杨善洲式的施甸人用自己的方式不断谱写粮食安全的新篇章。50年代,全国劳模李正英组织群众抓生产,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80年代,“种田状元”段必宏以六年全办事处粮食增产125万斤,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与此同时,施甸在水稻种植、水稻病虫害防治、水稻良种繁育等工作上,受到全国、省、市各级的高度肯定。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是施甸种业发展始终不忘的使命和责任。


(供图)

【党心赋农】施甸基地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指示精神,立足讲好中国“种子”故事,积极打造基地一线平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与隆平科学院、湖南农大、云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把牢播种、育秧、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除杂、水肥调控等每个关键环节,逐步完成育种→制种→特色种的转变,积极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在种业发展、群众增收、科技创新上走出一条施甸路子。


(供图)

【科技赋能】施甸基地坚持农业发展“先人一步”理念,充分融合“农田建设+种业发展+科技探索”功能,以高标准种业发展基地为平台,在粮经协作、田间管理、科学育种、灌溉施肥、气象观测、机械作业、群企增收等方面坚持先试先行,以“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作业、可视化管理”为目标,聚力打造智慧制种标准化创新示范基地。


(供图)

【产业强县】近年来,施甸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擦亮“四张名片”,大力推动稻母资源转化经济资源,积极促进稻亩基地农文旅三产融合,增加“一粒稻母”附加值,逐步实现稻母稻子同时闪亮的育制格局,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施甸品牌。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宝贵的资源,施甸县“重才、引才、育才、用才”为抓手,充分整合各界人才资源,建立县乡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以“院、所、企、县合作”的模式,搭建基地实践科研平台,同时与行业内顶级专家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建立专业人大代表工作,聘请专家顾问及引进国内知名制种龙头企业,助推施甸县种业产业发展。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据介绍,为更好的推动种业在施甸稳健发展,施甸在“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上,建立了施甸种业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施甸县种业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始建于2023年,目前邀请11名代表及种业专家为驻站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小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院长杨远柱等4名专家学者;7名种业专业人大代表有1名省人大代表,2名市人大代表,1名县人大代表和3名乡人大代表。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立足于“聚集专业智慧、汇集专业力量、提出专业建议、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施甸县种业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代表人员组成,不仅有我们国内水稻专家李小林、杨远柱,有我们“全国最美农技员”徐光,丰收奖获得者杨希华,还有张加志等育种大户,为种业发展搭建育种全流程交流平台......为乡村振兴及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施甸水稻丰收(供图)

编辑:尹达天

执行编辑:李瑜玲刘晓云 黄志民 张宏坤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 尹绍平

环球游报官方网易号为宣传云南文化旅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环球游报 incentive-icons
环球游报
环球游报为宣传云南旅游周刊
1485文章数 74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