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继科在镜头前再次谈及2017年教练肖战被强制更换的经历,语气里仍带着难以释怀的困惑。这段横跨14年的师徒情,从2003年他15岁时便开始,肖战如父亲般陪伴他登顶大满贯,却在毫无预兆中戛然而止——他与肖战均未提前收到通知,只被直接告知结果。
![]()
“换教练是否应象征性商量?”30岁的他在当时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他看来,自己早已不是需要被动接受安排的少年,与新教练磨合至少需要两三年,而当时的他连沟通空间都没有。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更换的合理性:2016年奥运会他未输外战,身体状态足以支撑到2023-2024年,团体赛仍具备出战能力;对比王皓2012年奥运决赛失利后未被换帅,他强调自己的情况“非能力不足,输给队友属正常”,找不到换人的确切依据。
这场变动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教练都不在了,我还待着干啥?”张继科坦言,失去信任的师徒关系让他丧失斗志,最终选择离开国家队,称其为“偶然中的必然”,隐晦指向体制内非竞技因素的干预。
![]()
如今身为教练,他将当年的遭遇类比“高三换主科老师”,点出顶级运动员与教练长期绑定的重要性——技术延续与心理支撑的稳定性,对老将而言尤为关键。结合他此前“比赛输了就没下次了”的言论,更折射出行业深层矛盾:运动员话语权缺失,草根出身者需靠成绩“搏生存”,而“特权选手”拥有更大容错空间;他口中的“不可抗力”,也被解读为非竞技层面的决策干预。
![]()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运动员自主权与体制决策的冲突:程序上,单方面通知取代协商,无视成熟运动员的知情权与心理需求;标准上,成绩达标、状态良好却被强制换人,缺乏公开解释;代价则是一位顶尖选手的提前退役,留下职业生涯的未竟之憾。而张继科的控诉,更让公众开始反思:竞技体育的冠军光环之外,运动员的情感需求与职业尊严,同样值得被看见与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