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周末戏相逢 | 让 “闽派” 文艺种子扎根日常

0
分享至



初秋的清风拂过山海福建,捎来艺术的芬芳和假期的问候。作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头戏,“周末戏相逢”正把舞台从剧场搬进公园、街区、景区,让戏剧的婉转雅致、“福建艺超”的精彩热烈、福建杂技的独特风采,顺着八闽的烟火气漫开。


10月7日晚,周末戏相逢|“艺”齐乐民星大擂台街舞专场(第二周赛)在福建博物院则徐广场热血开赛,现场人潮涌动、热力四射。


“福建艺超” IP 热度一路攀升。赛前,相关话题 “八闽舞林高手在福州集结” 便再度冲上微博同城热搜榜第五位,提前点燃大众期待;赛事当晚,单一直播通道的观看人数突破41万,线上观众与线下人群隔空互动,共同见证街舞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众多参赛队伍的精彩角逐中,永泰五克街舞凭借融合传统醒狮与Breaking的原创作品《醒狮》,以10987票高票斩获本周“周擂主”,而台湾舞者带来的助阵表演赢得全场喝彩,为 “双节” 假期再添高光时刻。


10月5日19:30,福州西湖公园福建博物院则徐广场上华灯璀璨,激昂的音乐奏响,热闹欢腾的《狮子舞》拉开了演出的序幕。演员们的每一个腾跃、每一次甩头都充满力量,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紧接着,越歌《福地芳华》登场,婉转的歌声与优美的舞台呈现,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视听享受;随后,杂技《魅影——呼啦圈》精彩上演,演员在呼啦圈的旋转变幻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身体控制力,让观众目不转睛。


图源:福建省杂技团福州大戏院

不仅如此,今年元旦以来,“周末戏相逢”积极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战略,释放文旅乘数效应。泉州在洛阳桥、清源山等地开展演出,带动客流环比增长65%;举办“对口帮扶 花开永定”文旅消费市集,推动文化惠民与消费振兴深度融合;品牌已走进加纳、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泰国等国家,开展“福建茶·花·渔女”快闪、中外青少年合唱交流等活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的重要窗口。

自中国戏曲诞生以来,福建拥有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从未间断。它们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特色鲜明。


2023年泉州申遗成功,重新唤醒了人们对“海丝戏曲走廊”的关注。考古发现显示,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商船不仅运输丝绸瓷器,更搭载着南戏班社南下。莆田广化寺出土的元代戏俑,其服饰与《张协状元》描述高度吻合,印证了戏曲传播轨迹。


图源:莆田文旅

由此可见,戏剧的历史悠久,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它亟需依赖“人气”。当老一辈观众逐渐离场,年轻观众能否持续涌入,直接关系到剧种能否存续、舞台能否繁荣。“周末戏相逢”的舞台在山海福建铺开,正是一次向年轻人发出的盛大邀约——不妨走进“剧场”,触摸这份“活”的文化遗产。


戏曲传播从最初的瓦舍勾栏,到之后的戏台,再到广播影视,一直到如今的互联网,主动拥抱受众是永恒的基调。近些年,传统戏曲肉眼可见地“火”了,守正创新让越来越多的戏曲文化“出圈”,越来越多戏曲也正在试图抓住年轻人群体。


图源:中国艺术报

自今年春节开始,每逢节假日,泉州洛阳桥畔的余庆楼里都会上演《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同时,这部剧更推出了平行时空版、赛博朋克版、读剧版、音乐会版等具有实验性质的版本,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梨园戏、爱上梨园戏,让这一古老剧种持续焕发新活力。


图源: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创新模式打破传统剧场边界,推动戏剧艺术深度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泉州将文化记忆作为“演艺+文旅+产业”融合的实践延伸,采用零距离快闪互动形式,将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等十二项非遗剧种引入标志性文旅地标及基层社区。


图源:大美洛江

2025年以来,泉州在景区及文化场所开展不间断公益演出,平均每周呈现1~2场高品质沉浸式表演,构建“处处有戏、时时可观”的全域文旅新场景。

泉州提线木偶戏则印证了非遗体验的吸引力。2024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剧场演出达900场,门票收入2300万元,45万观众八成以上来自外地。


当《小沙弥下山》的灵动表演通过短视频传播,木偶戏从“小众艺术”变为“网红”。南音与交响乐的跨界改编、莆仙戏短视频挑战、《原神》游戏中的闽南红砖厝元素等,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方式,正以“破次元”的姿态进入“Z世代”的娱乐生活。


以上2图源: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

不仅如此,泉州还在文创产品领域推陈出新。木偶戏经典剧目《钟馗醉酒》角色的冰箱贴;小舞狮提线木偶……这些融入国潮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就藏在这座千年古城的大街小巷,给游客带来不经意的惊喜。


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近年来,福建借助一系列高端国际交流展示平台,为非遗的海外传播架起了桥梁。

2015年,福建非遗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代表福建地域特色的闽剧、古琴、福建传统咏春拳、布袋木偶戏等项目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


来自漳州经典布袋木偶剧《大名府》 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上演

图源:闽南日报

从提线木偶的指尖技艺到各类文创的兴起,福建非遗的国潮之路,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的生动实践,推动传统技艺成为可穿戴的时尚、可体验的生活、可发展的经济。


图源:泉州通客户端

以科技构景提供沉浸体验,开拓多维感知的场域。今年5月4日,在海丝泉州戏剧周启动仪式的舞台上,由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演员沈苏革携青年演员许思思、陈新(机器狗操控人员)共同呈现的创新节目《机灵偶遇》引发关注。

演出中,传统提线木偶“灵猴”与杭州宇树科技研发的机器狗同台互动。演员通过悬丝精准操控木偶做出跳跃、翻滚等动作,科技团队则实时操控机器狗完成同步表演。两种截然不同的操控艺术集合在一起,展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观众席爆发的惊呼将数字与传统的“千年对话”推向高潮。


图源:光明日报


以叙事重构唤起情感共鸣,打通代际理解的通道。地方戏剧方言演出,高腔大调、四平八稳,因此让年轻观众“愿意听”“听得懂”是地方戏曲“出圈”的关键。

莆仙戏《踏伞行》将传统戏剧与当代价值相结合,体现出民族美学与时代精神的相互融合。


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束缚,构建游客与戏剧之间的互动,形成“双向奔赴”的新型体验。


闽剧《过崖记》从一名囚犯英勇救人的故事出发,引出对人性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探讨,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以青年演员担当舞台主角,接续古老艺术的传承。王君安、苏燕蓉、黄艳艳、吴清华、李哲、杨帅,每一个名字亮出来,都是能引得八方尖叫的烫金名片。这几位名角凭借着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福建戏曲走向全国、全世界的骄傲。


王君安,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先生嫡传弟子,越剧“尹派”代表性传承人,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以上2图源:海博TV

苏燕蓉,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这位百年歌仔戏盛开的第一朵“梅花”,擅于妙手生“花”,有“海峡两岸第一花旦”的美誉。


图源:厦门晚报

以福建本土戏曲征服省外观众,黄艳艳做到了。在《踏伞行》《江上行》《状元与乞丐》《江梅妃》《海神妈祖》《目连救母》等剧目中,她“行不动裙”的曼妙蹀步,踏进了省内外戏迷的心里,让人沉醉于莆仙戏这一“美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流泪”的古老剧种。


图源:莆田先锋

吴清华,舞台上黄艳艳的“黄金搭档”,两人合作的《踏伞行》就是摘“梅”之作,还获得了文华大奖,在中国第十六届戏剧节上被国家级戏剧专家誉为戏剧界典范之作,是“璀璨的烟花点亮了中国戏剧节的艺术星空”。吴清华为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


国粹在福建,同样“京彩”。福建京剧院一级演员李哲,就是其中的“京”英,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称号。


杨帅,90后闽剧新星,获第32届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在《兰花赋》《王茂生进酒》《林则徐与王鼎》《银筝断》等剧目中,他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在新编古装闽剧《过崖记》中,他文戏武唱,将“崖险,心更险”的幽深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3图源:东南卫视

其实,“周末戏相逢”本质上就是一个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特别是对于“为热爱消费”的年轻群体来说,一张戏票足以成为“说走就走”的理由。


比如,泉州将演出剧目与文旅资源融合,古城的街巷回荡着南音的弦索叮咚。游客们提着装满“滴水兽”与“小舞狮”的文创纸袋,指尖还残留着木偶戏音乐盒的余韵;戏台上水袖与全息投影的刺桐花影尚未散尽,润物市集的灯火已为下一场相遇悄然亮起。这座“戏窝子”城市用千年文脉织就的锦缎,化作游客掌心的温度、行囊中的印记,成为世遗之城最鲜活的注脚。

大幕拉开,愿这场艺术盛会能成为一次文化的接力,在八闽大地精彩绽放。

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

fjlygroup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厦门文旅

漳州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福建旅游 incentive-icons
福建旅游
清新福建,快乐旅游
9976文章数 101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