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落下帷幕,东北全境解放,蒋介石亲临沈阳督战也无济于事。
蒋介石震惊之余,怒火中烧。他突然翻出早已搁置一年多的“谢士炎泄密案”,亲自签下“处决令”。
1948年11月19日清晨七点,南京江东门外的荒地,寒风凛冽。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的铁门缓缓打开,全副武装的军警押出几名“要犯”。
谢士炎,这位国民党第十一战区保定绥靖公署作战处少将处长,在抗日战争中被誉为“壮年有为,能文善武”的一员战将,就此倒在刑场。
![]()
一场大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为何要急于处决谢士炎?
单枪夜访,冒死报军机
194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单枪夜访”,成为我党情报战线上的惊险瞬间。
当晚,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军务处处长谢士炎推开北平中央银行招待所的门,一脚跨入房间。他手里握着一把上膛的手枪,枪口指向室内。
屋内人猛然惊醒,还未看清来者是谁,便感到胸口一股冰凉的杀意。
![]()
谢士炎沉声问:
“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这是一份蒋介石亲自签批的作战计划,十天内就要攻打张家口。你现在就替我送去叶剑英将军手里。你不干,我们俩就一起死。”
站在枪口下的,是他的老朋友陈融生。陈是第十一战区外事处副处长,表面上是国民党高级文职人员,实则中共地下党秘密情报员,长期从事渗透和策应工作。
但面对持枪相逼的谢士炎,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沉默,闭眼,等待对方下一步动作。
灯光亮起,两人对视。
谢士炎枪口没有半点松动。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送命,也可能改变战局。可他没时间犹豫,更没有退路。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
![]()
那时的谢士炎,已在国民党体制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年。他出身湖南衡山县,年幼失怙,靠祖母与叔辈抚养成人。
1926年,他以“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为理想,考入军辎学校,成绩出众,通晓俄、英、法三语,是少见的复合型军官。
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请战,担任第三战区步兵团长,参与多场重要战役,尤其在衢州之战中,伏击歼敌1400余人,击毙日军旅团长,赢得“能文能武”的军界盛誉。
然而,战功并未换来清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上层腐败透顶,尤其在“接收”工作中肆意敛财。谢士炎坚决反对,结果反被军统诬告“中饱私囊”,锒铛入狱。
多位将领出面为他求情,甚至惊动宋美龄,三个月后他才得以复职。
![]()
但那一段牢狱经历,让他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
他知道,这个腐烂的政权再无救药。国难当头,百姓困苦,真正有希望的力量,只剩共产党。
但作为军务处处长,身处核心军机系统,要做到“弃暗投明”,谈何容易?他不能公开表达立场,更不能擅自联系。他只能凭经验、观察和直觉,从身边人中找出那个“可靠的联系人”。
他的目标锁定了陈融生。
在长时间的接触中,谢士炎敏锐地发现陈的行为有异:谨慎、沉稳、不涉权钱,不谈八卦,不逢迎上级。
尤其在多次处理外事与机密任务中,他表现出极强的纪律意识与组织观念,明显不像一个普通国民党官员。
于是,这一晚,谢士炎选择赌上一切。他手中那份作战计划,是整个第六战区进攻张家口的核心方案,一旦送出,足以改写华北战局。
![]()
陈融生当时并不知情。他虽然受命刺探军情,但因级别限制始终未能接触核心文件。这突如其来的“投诚”,让他心中疑窦重重。一旦判断失误,不仅自己暴露,还可能让整个地下组织全线覆灭。
面对谢士炎的枪口,他始终保持沉默。他必须冷静,等待进一步信息。
谢士炎见他迟疑,决定放下一步,提出一起送情报。他没有多余语言,也无退让余地。他语气十分急切:“十天内打张家口。再晚就没用了。”
陈融生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
次日,他在谢士炎的掩护下,将情报送至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徐冰之手。文件随即上报中共中央军委,传至前线。
十天后,张家口战役爆发。
解放军早有准备,布局精确,防守坚决,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份情报的价值,被充分验证。谢士炎,没有赌输。
在龙潭虎穴中坚守
1947年春,国共彻底决裂,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一声令下,调动各战区高层在南京集结,密谋大战山东、延安。
这场关乎国运的军事会议,背后却藏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情报战。
![]()
谢士炎以十一战区军务处少将高参身份随孙连仲赴会。这次会议,他无缘进入主会场,只能靠耳听、眼观,捕捉只言片语。
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蒋介石此次意图极为明确,目标直指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他知道,如果能提前掌握攻延情报,将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几天后,谢士炎主动联络西安绥靖公署参谋处处长贾贵英。这位老朋友他早年在武汉时曾冒着日机轰炸救过一命,两人多有书信往来,感情深厚。
贾贵英对这位故人现身颇为高兴,虽称第二天要参加胡宗南主持的“打延安”会议,白天抽不开身,仍邀其晚上共饮。
当夜,两人把酒言欢。贾贵英酒酣耳热,警惕渐失,将平日寸步不离的公文包随手搁在一旁。
谢士炎佯装无意,趁贾贵英醉后迅速翻开公文包。里面装的是蒋介石亲自部署、胡宗南即将执行的进攻延安军事方案。其中部队番号、主官姓名、攻打路线、战时节奏,事无巨细。
![]()
谢士炎一页页翻,一笔笔抄。他没有拍照设备,只能靠脑子记、靠手抄写。他知道,时间紧迫,笔误即祸。
事成后,他不动声色地将公文包归位,继续陪醉酒老友闲谈。
第二天清晨,他便火速赶往西安地下党联络点,将密情电报送出。当天夜里,延安便接到电报,立即部署防御。距离胡宗南发起进攻,仅剩一昼两夜。
这份来自龙潭虎穴的情报,成功挽救了延安,使党中央顺利转移,避免了一场战略性灾难。
这一战,彻底验证了谢士炎的忠诚与能力。
他被正式吸收为我党秘密情报员,并在叶剑英的推荐下光荣入党。
![]()
谢士炎的入党申请书
自此,谢士炎多重身份并行:他是国民党的将官,是战区核心幕僚,同时也是我党的地下骨干。
他化名“谢天纵”、“刘福”等,长期潜伏在保定、北平、西安等地,为党传递情报,组织兵运,几乎无所不为,游走在生死之间。
1947年5月,他赴涿州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返回保定后立即前往北平,将会议上的全国兵力部署一一整理,完整电发延安。
这份情报,对于党中央调整战略布局意义重大。
6月,第十一战区改制为保定绥靖公署,谢士炎职务不变,权力依旧。他继续以“合法身份”掩护地下工作,机要文件、军事部署、部队调动,均能及时传达。
![]()
然而,长期的潜伏终归风险累积。
1947年9月,北平我党东公街24号的秘密电台被破获,组长马国勋上报后大肆搜捕。电台台长李政宣与张厚佩遭酷刑后叛变,供出大量机密。
敌人缴获了数份落款为“刘福”的密电副本,经过笔迹鉴定与行踪比对,最终锁定了谢士炎。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震怒,痛骂手下“饭桶不中用”。这已不是第一次泄密。从保定到延安、从北平到全国,关键节点频频被掌握。他认定:情报线已渗入高级将领内部。
随后,国民党保密局北平站特别行动组出动,抓捕行动由组长谷正文亲自指挥。
![]()
他日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不是一个轻易以貌取人的人,可第一眼看到谢士炎时,却被他那从容凛然的气势给震慑住了。”
被捕后的谢士炎,被羁押在北平、后解至南京,关押于陆军中央监狱。审讯持续半年。电击、水牢、吊拷、灌辣……凡是特务惯用的酷刑,他几乎尝遍。
敌人原以为他会招供。但他们失算了。这个曾面对日军围攻仍从容突围的汉子,这一次,同样不低头。
他咬紧牙关,从未泄露任何情报。
![]()
这一年,我军在全国取得重大胜利。延安虽失,但党中央已顺利转移至陕北,华东、东北、西北战线全面反攻。
而这一切的背后,有许多无名英雄在默默支撑,谢士炎,便是其中之一。
血洒黎明的谍战英雄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尘埃落定。东北野战军拿下沈阳,宣告整个东北彻底解放。四十七万国民党军被全歼,蒋介石调兵亲督也无力回天。
对他而言,这场失败不仅是战役层面的溃败,更是政权崩塌的前奏。
![]()
他惊恐万状,恼羞成怒,在重压之下突然翻出一桩早被搁置的旧案——“谢士炎泄密案”。
这年11月19日清晨,南京江东门外,寒风刺骨,天还未亮,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的大门被缓缓拉开。
狱方接到密令,要执行一场“特别行动”。五名“共谍”,将于今日伏法。
五人中,第一个被点名的,是谢士炎。
面对死刑,他神情沉静,从容穿上整洁的军装。绿呢军大衣,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他低头穿鞋,起身后抖了抖衣襟,背脊挺直,昂首走出牢门。
与其说他是去赴死,不如说是去赴一场无声的战斗。
随他而出的,是朱建国、石淳、丁行和赵良璋。他们步履坚定,身穿将军服,头发梳得整齐,腰杆笔直。五位“死囚”,竟比押解他们的卫兵更像军人。
![]()
刑场设在监狱外的一片菜园荒地。方姓军法官站出来,宣读所谓的“死刑执行书”。
念完死刑令,军法官将几壶酒摆在地上,称是“送行酒”。
这是国民党的惯例,临刑前给死囚最后十五分钟,说遗言、写遗书、交代后事。
谢士炎举杯而起,看着对方,冷静地说:“遗书在监房里,我衣服口袋里。请交给我哥哥。里面还有我亡妻的相片,麻烦你们把它毁了,她已经走了,不必再让她的相片在外流传。”
对方点头答应。谢士炎喝下酒,看了一眼周围战友,语气突然变得严厉:
“今天你们杀我们,不打紧。但你们要记住——国民党,一定会垮台。全国人民不会放过你们!清算,一定会来!”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震得在场士兵一阵沉默。
随后,五人被带至行刑线前。刽子手大声吼叫:“跪下!”
![]()
年仅26岁的赵良璋猛然回头,怒目圆睁,朝地上啐了一口,骂道:“混账东西!要我们跪?没门!”
谢士炎也大喝一声:“我们从不下跪,死,也要站着死!”
语罢,他一边缓缓举起被手铐锁住的右手,金属撞击声清脆回响。他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一句:“中国共产党万岁!”
紧接着,四人也高声呼喊:
“打倒反动派!”
“新中国万岁!”
他们的声音划破清晨的寂静,久久回荡在刑场上空。
枪响过后,五位英雄应声倒下,倒在了荒地之中,倒在了1948年的寒风里。
他们,就是“北平五烈士”。
![]()
事后,监狱狱警在谢士炎的衣袋中,找到了一首血迹斑斑的绝笔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
况复男儿失意时。
多少头颅多少血,
续成民主自由诗。
五个月后,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攻入南京,蒋家王朝正式覆灭。
下午,三野八兵团司令陈士榘、政委袁仲贤收到叶剑英从北平发来的急电,内容只有一句话:务必找出谢士炎。
三十五军立即派人进驻中央军人监狱,翻查全部档案。最终,在行刑记录本上,他们看到了熟悉的名字:“谢士炎,已于1948年11月19日枪决。”
电报传回北平。叶剑英接过电文时,手指微微颤动。他沉默了几秒,轻声说道:“谢 士炎牺牲得太早了,哪怕再等个一年半载……”
![]()
谢士炎狱中写的就义诗手稿
谢士炎,曾是国民党的高阶军官,却选择在生死关头转身向党,隐姓埋名,直入敌腹。
他深知这条路必然险恶,却毫无犹豫。他没有在战场上捐躯,却在无声的情报战线上默默燃尽。
他与战友们的牺牲,换来了一个新中国的曙光。
在中国共产党隐秘战线的历史上,“北平五烈士”永远是必须铭记的一笔。
而谢士炎,这位被叶剑英亲自寻找的同志,也将名字刻在了共和国血与火的起点。
参考资料:
血洒黎明的谍战英雄谢士炎 罗绍志
谢士炎:青春原是血染红 熊仲荣;汪文华
红色特工传奇——牺牲在黎明前的谍报英雄谢士炎 于继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