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太原被围。阎锡山坐困孤城,号称“万炮齐发”,终究挡不住人民解放军步步紧逼。
城破前夕,他趁夜突围,一路南逃南京,再辗转躲到台湾,带着几车金银,也带走了他自称“山西王”的残梦。
11年后,77岁的阎锡山突然心绞痛发作,此后身体直线下滑,1960年5月病重不治,终年78岁。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早被历史边缘化的“老阎”,死后却在台湾忽然“翻红”。
蒋介石亲自致哀,赐匾“怆怀耆勋”,规格不低,风光大葬,比他曾经的政敌白崇禧体面多了。
![]()
可阎锡山并不属于蒋系嫡派,论战功、论资历都不如白崇禧,为何偏偏他能“全身而退”,还能在蒋手下得如此善终?
阎锡山成了老蒋的挡箭牌
1949年3月25日,北平刚刚和平解放,太原尚在鏖战,阎锡山却早已悄然离开战场,从太原直奔广州,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行政院长”。当年12月,他又随蒋介石仓皇渡海,落脚台北。
飞机刚落地,他就迫不及待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得很。
![]()
阎锡山刚到台湾那阵子,频频接受采访,张口闭口总结大陆失败的教训,还不断开会发言,一边批评国民党内部“帮派之祸”,一边打出“清廉政府”的旗号,似乎准备在台湾东山再起。
但他太高估了自己,也太低估了蒋介石的心思。
老蒋表面和气,实际上早就把这位“山西王”视作心腹大患。
别忘了,中原大战时,两人曾兵戎相见。阎锡山几次反水,老蒋心里清楚得很。这次暂时用他,无非是想稳住局面,权宜之计而已。
阎锡山也不傻。他知道自己这个“院长”,是顶着名头干苦差,所有大事都得听蒋介石一句话。他心里憋屈,但又无可奈何。
可嘴上却管不住,到处演讲,说国民党败得不冤,都是自己人搞内斗、搞腐败,说到底,责任不在别人,就在台上的那几位。
![]()
话虽不错,但句句扎人。换个人说也许还能博个掌声,可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是在打老蒋的脸。
蒋介石听得不耐烦,早就动了换人的念头。
1950年刚过元旦,蒋就把阎锡山叫到官邸,说要“商量”一下内阁人选,实际上就是通知他:你手下的人,该撤的撤,该滚的滚。
很快,一份人事更替名单公布出来,蒋介石在“行政院”里大开杀戒,阎锡山的势力被清得七七八八,连自己都保不住位子。
此后不久,阎名存实亡,连国民党内部也开始质疑他到底有没有实权。
![]()
这下轮到各地派系不干了。尤其是四川籍的“立法委员”们,觉得吃了闷亏。有天晚上,一帮人气冲冲闯进阎锡山家门,质问:“四川那么大个省,为什么没人入阁?”
阎锡山一愣,答不上话来。他想说“我也不管用”,可又说不出口。明明是自己当“院长”,却连人事都做不了主。
他压抑着火气,憋着苦水,只能苦笑着应付几句。
那一晚,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个空壳官,还成了老蒋的挡箭牌,背了黑锅,还没人同情。
十年“归隐”让老蒋彻底放心
1950年春,蒋介石刚刚“复出”,一脚踹开了远在美国的李宗仁,重新坐上了“总统”宝座。
这个时候的“行政院长”,已经不是掌权的高位,而只是老蒋手里的一颗棋子。蒋介石处处插手,事事过问,大到人事布局,小到公文措辞,都要亲自拍板。
阎锡山做起事来,处处受限,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
终于,他动了辞意。
1950年3月1日,蒋刚刚宣布复职,阎锡山就找上门去,提出要辞掉“行政院长”的职务。这下,蒋介石心里是暗喜的,但表面功夫还是得做。
次日,他亲自到“行政院”阎的办公室坐谈,一边装模作样劝留,一边顺势过渡,为换人做好铺垫。
几天之后,3月6日,国民党中央临时常委会议召开,由蒋亲自主持,正式批准阎锡山的辞职报告。
会后,宣布由陈诚接任“行政院长”,阎锡山彻底被边缘化。
在卸任前,“行政院”为他办了一场小型茶话会,算是“送别”。
会后,有人送给他一句出自《庄子·取筮》的古文:“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阎听了,笑着回应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无珠宝而争珠宝, 不是不争, 是无所争; 有珠宝而不争, 是自己心上无珠宝, 才足为奇。人不污辱你, 不和人争, 不是不争, 是 无争; 人污辱你, 你不和人争, 才是不争。”
这话说得不轻不重,像是自嘲,又像是告别。
![]()
辞职的第二天,阎锡山就搬出了原本的官邸,悄悄挪到了台北南边的丽水街。
那是一条偏僻的小巷,远离市中心,没有人事纷争,也没人来探望。
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开始写文章。第一篇写的,是《人应当怎样》。
半年后,他又从丽水街搬到台北北郊的阳明山。那里比丽水街更远,也更冷清。那块地方原是日据时期开发未完的农场,地势高、人烟少。
平日里进一趟城,得步行半小时到公路,再转车才能进市区。四周杂草丛生,小路崎岖,野兔时常出没,白天都见不到几个人影。
阎锡山找人简单清理了一块空地,搭了间屋子,住了进去。台北夏天闷热,台风又频繁,小屋根本挡不住风雨。
![]()
他便想起老家的窑洞,干脆仿造了一间。
接着,他又租下附近一块地,办起了农场。种橘子、栽松树,写累了就下地锄草,或坐在窑洞口晒太阳。
没人打扰,也没人过问。他就这么在荒野中度过了政治生涯的余温。
其实卸任之后的阎锡山,原本并不打算一直窝在台北。
他的儿子早年就去了美国,他在日本也有不少亲戚。按他的意思,是想离开台湾,移居海外,既避风头,也图清净。
传言说,他曾多次向蒋介石提出申请,想去美国探亲,或暂居日本静养。但每一次,蒋介石都以各种理由婉拒。
理由很简单。这位“山西王”虽已退位,影响力却仍在。如果让他自由出入美日,难保不会被人拉拢,成为他国操控国民党的筹码。
![]()
蒋介石最怕的,就是这些“身在外,心难控”的旧部脱离掌握。对这位曾在中原大战中与自己兵戎相见的老对手,蒋从来没有真正放下戒心。
不久后,阎锡山突然改变主意。他宣布不再申请出境,而是决定搬往阳明山菁山一带,隐居乡间,专心著述。
这个决定,倒是正合蒋的心意。既然你主动“归隐山林”,还能自给自足,既不给我添麻烦,也不搅动局势,岂不是一桩好事?
没过多久,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专程登门,前往菁山看望阎锡山。据说那天,老蒋看到阎脱下军装,穿着朴素长衫,手里拿着毛笔,在农舍前专心写作。
阎满脸平和,语气温和,完全不像个曾在政坛翻云覆雨数十年的军政巨头。蒋介石这才彻底放下心。
![]()
从1950年搬进菁山起,阎锡山一住就是整整十年。
他不再进城任职,也不再插手政务。生活过得极其规律:每天早晨七点起床,洗漱后坐到书桌前写作;午饭后小憩两小时,下午有时接待来访者,有时在草庐里静坐沉思;晚上十点,准时就寝。
蒋介石在这十年间,曾三次亲自上山探望。
其实,阎锡山并不是那种能真正安于寂寞的人。他一生征战,从北洋时代打到太原败退,哪一段不是活跃于风口浪尖?
但到了晚年,他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门前冷落车马稀”。
原因并不只是卸任。更关键的是,他带到台湾的亲信太少,在岛内根基不稳。
而且他从政几十年,得罪的人实在太多:跟蒋介石打过仗,和政学系争过地盘,和白崇禧抢过“国防部长”的位子。这些旧账,每一笔都结不清。
![]()
他树敌太广,哪怕现在“归隐”,别人也不愿和他走近。
陈诚接任“行政院长”后,曾出于礼节,登门拜访了一次。除此之外,国民党高层无人再来探望。
那些曾和他争权的旧人,不再提起他;那些曾在他手下效力的部属,也不愿靠近。
倒是媒体频频登门。台湾本地的报纸、电台、影视记者,出于对这位“五朝元老”的兴趣,经常上山采访。
面对媒体,阎锡山倒也来者不拒。于是当年的台北报刊上,时常能见到采访阎锡山的文章。
与白崇禧的不同结局
1959年,阎锡山年满七十七岁。他的身体,却突然出了问题。
那天早上,他刚走几步,便觉胸口一阵钝痛,呼吸急促,额头冒汗。
![]()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经诊断,是严重的冠心病。从那以后,身体每况愈下。他依然每天读书写字,却已力不从心。
1960年5月20日,病情再次发作,症状比上次更重:不仅胸痛加剧,还出现剧烈气喘。医生连夜抢救,注射、吸氧、强心剂一一上场,但病势无力逆转。
三天后,5月23日凌晨,他在台北病逝,终年78岁。
原本在岛内早已被边缘的阎锡山,这一走,竟又热闹起来。
台湾当局突然“想起”了这位五朝元老,一改往日的冷漠态度,为他举行了规格不低的国葬仪式。
蒋介石亲自致祭,还送来一块匾额,上书四字:“怆怀耆勋”。
![]()
这四个字,好歹是给了他面子。
毕竟阎锡山曾统治山西几十年,又是蒋早期的老部下。过去的恩怨,终归还是要做个体面的结尾。
有意思的是,阎锡山早在生前就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甚至参考了丘吉尔的遗嘱模式。但他的要求,更为“别致”。他留给家属一封遗嘱,清清楚楚列出七条:
一、葬礼一切从简,不许铺张;
二、不收挽幛,只收挽联;
三、灵前不得摆鲜花,只可用盆栽木;
四、出殡务求简速,不宜久停;
五、家人不得放声大哭,不宜哀伤过度;
六、墓碑刻他的思想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
七、身后七日内,每日早晚要朗读他写的《补心灵》一遍。
遗嘱送达后,夫人依言翻出日记,找到了那两段内容:
——第100段写道:“义以为之、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第128段则说:“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
他的墓地,选在了阳明山菁山草庐后山。墓址并不起眼,却视野极好。山林密布,翠竹围绕,远处淡水、基隆两水环绕,山脚就是台北城。
他在这里住了十年,最终也长眠于此。
![]()
他生前还特地准备了几副挽联,指定死后刻于墓碑。其中最知名的一副写道: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这是他晚年的真实写照。一生沉浮,权谋无数,最后只剩一副感慨。他想做大事,却时常陷入内斗。他曾有过机缘,也曾亲手错过。
值得一提的是,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将领,死后还能风光葬礼的,并不多。
白崇禧,就是另一种结局。
这位桂系的第二号人物,“小诸葛”之称早在大陆就广为流传。他在国民党内以谋略著称,曾与李宗仁一唱一和,联合逼宫,蒋介石一度被迫下野。蒋对这两人的怨恨,积蓄已久。
白崇禧来台后处处受限。他住处被情治系统严密监视,出门有人跟,来信必被拍照留档。他想保留一点葬礼传统,都遭官方拒绝。
![]()
最终病逝后,连棺木都不准盖上绿色丝毯。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白崇禧不甘心,他想翻盘,还想再掌权。而阎锡山早就看破形势,不再搅局。他放得下,所以得了“善终”;白崇禧放不下,注定受限。
规则就是这样。谁识时务,谁得体面。
有人说,阎锡山这辈子从未真正征服山西之外的土地,也从未挑战国民党的统治根基。
他的目标,就是做个“山西王”,活着的时候守好一亩三分地,退了也不添乱子。
而白崇禧想的,是全中国。他不仅手握重兵,还谋求第三势力的空间。他想推倒蒋介石,再搭建一个全新的政坛架构。
这种“野心”,蒋介石怎可能容忍?
曾想掌控天下,却没能掌控自己的结局。
参考资料:
将军们的黄昏:国民党名将在台湾的日子 未名
阎锡山梦断菁山 黄禹康
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恩怨 蓝小西
阎锡山去台湾之后的目子 黄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