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静初因为一则留学消息上了热搜。
43岁的她花了150万在美国电影学院深造,却拿不到正式文凭。
![]()
消息一出,有人开始嘲笑她“花了150万,归来仍是大专”。
但我却想为她鼓掌。
因为这个女人,用半生时间教会我们一个道理:自由,往往只需要一个转身。
自由只需要转身
1996年,17岁的张静初从中专毕业,并顺利分配到了工作。
在家人看来,有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个女孩最好的归宿。
但张静初心里知道,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对家人说考上了电影学院大专化妆班,揣着仅有的积蓄,只身北上。
住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翘化妆班的课去蹭摄影系的课,用了两年时间,她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大专班。
大学刚毕业那年,因参演爱情剧《你的生命如此多情》而进入演艺圈。
2005年,顾长卫拍摄的电影《孔雀》让26岁的张静初一举成名,多次成为各大电影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人选,但名气也把她拉入深渊。
![]()
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名气的女孩怎么就能当上女主角呢?
于是,"顾长卫为什么选你?""是不是靠陪睡?"各种黄谣如影随形。
最初,她选择"清者自清",默默承受所有流言。
可是,黄谣并未打算放过她,反而愈演愈烈。
《立春》戏份全被删,有记者问顾长卫为什么要删掉,顾长卫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蒋丽雯说:“为了电影的节奏”。
于是“蒋雯丽给老公施压,删掉了她的戏份”的谣言开始四处流传。
与章家瑞合作三部戏,又被传出"靠关系上位",张静初无奈回应,以后再也不会出演章家瑞的电影;
再到《唐山大地震》,又传出她和导演冯小刚举止暧昧。
她在黄谣的漩涡中越陷越深,甚至被打成了“小三专业户”“导演收割机”。
恰逢2008年到2011年这三年里,她整个人处于抑郁的边缘,黄谣无疑加重了她的抑郁情绪。
她想不通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如此恶毒,对完全不了解、没有见过面的人,可以肆意去攻击、造谣,展现出强烈的恨意?
最终,她选择了暂时离开演艺圈,去纽约读书,于是又有人造谣她被导演太太团封杀了。
2021年,当谣言再次袭来时,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不再沉默,不再逃避,她拿起了法律武器。
她说,谣言它是一个社交货币,所以它必须不断地被加上新料,它才能够重新传播,如果我早知道这个规律,我早就会站出来。
![]()
但,维权之路比想象中更难。
取证的煎熬,漫长的等待,对方的拖延战术......每一步都在考验着她的耐心和勇气。
2023年,她终于赢了,但赔偿只有3万元,与她的损失相比微不足道。也就是这一年,她被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
![]()
今年,45岁的她从美国电影学院毕业了。
那150万,买的不是文凭,而是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有人好奇,花这么多钱连个文凭都没有,图什么?
她图的,是一个不看过去、只看未来的新环境;
一个重视才华、胜过八卦的评价体系;
一个让她可以安心做自己的心理空间。
这个转身,让她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尼采曾说:“生活中的灾难,源自于你接触了错的人,到了错误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有能力再有力量,再善良,都无济于事。”
人生可以随时转身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嘲笑张静初?
因为她做了很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她放弃稳定的工作,她敢离开是非地,她敢在43岁重新开始。
而我们大多数人,困在一个环境里,不是走不了,是不敢走。
怕外面更糟?怕别人说闲话?怕自己后悔?怕"都这个年纪了"?
所以我们一边羡慕,一边嘲笑。
因为嘲笑别人,比承认自己不敢容易得多。
但如果你真的认真问自己:你现在待的这个地方,是在托举你,还是在消耗你?
这段关系,是让你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累?这份工作,是在成就你,还是在消磨你?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你什么时候转身?
![]()
我知道,大部分人看到这里会想:"说得轻巧,我没有150万怎么办?"
是的,张静初的选择,有她的经济基础。
但她的故事,核心不是钱,是"意识",意识到:当一个环境在持续消耗你时,你有权利离开。
一个再出色的人,长期在差的关系和环境中浸泡,也会变得暗淡无光、神经兮兮,歇斯底里的。
人,一定要到托举和滋养你的地方去。
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一位31岁的女生问:“31岁大龄未婚未育女性去哪个城市工作比较友好?”
底下最高赞的评论是:“上海,在上海没有人觉得我这个年纪该结婚了。”
这条评论之所以高赞,是因为它让人看到了不同的环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生活。
"在老家,28岁没结婚就是老姑娘;在上海,35岁还是小姐姐。"
"在小城市,离婚带娃是人生污点;在北京,是独立女性。"
"在三线城市,30岁转行是不务正业;在深圳,是勇敢追梦。"
你看,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看待年龄的环境。
![]()
人这一生,一定要去那些托举你的地方。
什么是消耗你的环境?
是不断提醒你"老了""晚了""来不及了"的地方; 是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人的地方;是让你不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地方。
什么是托举你的环境?
是告诉你"正当时""来得及""了不起"的地方; 是欣赏多元、包容差异的地方; 是让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在消耗你的地方,你是一个错误;在托举你的地方,你是一个奇迹。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想:
"说得轻松,我有房贷、有孩子、有老人要养,我走不了啊。"
是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张静初那样一走了之。
但"托举你的环境",不一定是换个城市、换份工作,也可以是在原地创造一个"小环境"。
①在家里开辟一个"托举角落"
我有个朋友,在家全职带娃,每天都很崩溃。
后来她在阳台摆了张小桌子,买了束干花,放了几本书。
每天孩子睡了,她就去那个角落待半小时。
她说:"在那里,我不是妈妈,不是妻子,我就是我。"
②用"时间切片"创造自由
走不了地方,那就给自己"走神的时间"。
早上早起30分钟:这是你一天中唯一不被打扰的时间
午休时出去走10分钟:离开办公桌,就是离开那个环境
睡前20分钟属于自己:不刷手机,只做让你平静的事
③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输入源"
如果你暂时离不开现在的环境,那就改变你每天"输入"的内容。
取关所有让你焦虑的账号(包括"30岁财务自由""40岁还不成功就完了");
关注一些让你平静的内容(手工、美食、旅行、读书);
少刷短视频,多看完整的文章或书;
一个35岁的程序员朋友跟我说:
"我以前天天刷裁员新闻,越刷越焦虑。后来我把这些账号都取关了,改成每天看半小时技术博客。我发现,焦虑少了一大半。"
你的情绪,会被你看的内容塑造。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所写:“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
如果你感到痛苦和不自由,希望你心里永远有一团不会熄灭的火焰,不要麻木,不要被同化,拼命成为一个有力量破釜沉舟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