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市民发现,自己出门一趟,没看到蚊子身影,但胳膊、腿上却被咬满了包,第一天红了,第二天肿了,持续又疼又痒了三五天,止痒药也不管用,怀疑自己是被某种“毒蚊子”咬了。
实际上,如果这个“包”又疼又痒,并且红肿的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小红点,那罪魁祸首可能不是蚊子,而是蠓虫,也就是成都人常说的“meimei蚊”。
秋季是蠓虫活动小高峰,记者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近期因被昆虫叮咬来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数量与夏天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被蚊子咬和被蠓虫咬有啥不同?止痒药不管用了如何才能有效止痒?记者采访到了相关专家。
比蚊子包更“惨烈”
秋季温湿度适宜蠓虫活动高峰来临
蠓虫俗称“小咬”“meimei蚊子”“糠蚊”,与“长手长脚”嗡嗡飞的蚊子相比,其体型非常小,通常只1-3毫米,身体多为黑色或深褐色,肉眼可见就是一个小黑点。飞行时常常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喜欢成群结队地在空中飞舞。蠓虫的幼虫通常孳生在潮湿的土壤、淤泥或富含有机质的水体中,夏末秋初,气温依然较高,但降雨可能增多,这为蠓虫大量繁殖和羽化创造了绝佳条件。
“在适宜的条件下,蠓虫的繁殖速度很快,经过一个夏天的积累,种群数量达到顶峰,所以在初秋会感觉它们特别多。”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田汶佳解释,“同时,秋季秋高气爽,人们更愿意参加户外活动,这恰好给蠓虫创造了亲密接触的机会,被叮咬的几率就增加了。”
记者了解到,与被蚊子叮咬相比,被蠓虫咬后症状会更“惨烈”,出现剧烈瘙痒,红肿硬块的中心常有叮咬小点或水疱,整个红肿和瘙痒的持续时间较长、数小时至数天,过敏体质的人还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红肿、水疱,甚至局部淋巴管发炎。
“难以忍受的瘙痒导致人们不停地抓挠,容易抓破皮肤,引起细菌感染,如脓疱疮、毛囊炎等,愈合后还可能留下色素沉着或疤痕。”田汶佳说。
被咬一口痒一周
肥皂水、冰敷可有效减轻红肿、痒感
被蠓虫咬了如何有效止痒?田汶佳告诉记者,被叮咬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叮咬处,有助于缓解瘙痒。有条件的话,还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处,每次10-15分钟,可以有效收缩血管,减轻红肿和痒感,或涂抹炉甘石洗剂。如果瘙痒严重或过敏严重,应尽快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效的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当然在此过程中尽量避免搔抓,以免继发感染。
如果想要预防蠓虫叮咬,则需要“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双管齐下。一是清除住所周围的积水、杂草和枯枝败叶,保持环境干燥整洁。二是重点做好个人防护,在蠓虫活跃的清晨黄昏时段,尽量避免在草丛、树林、水边等区域长时间逗留。
“如果一定要去这些地方,尽量穿着浅色的长袖长裤衣物。裸露的皮肤可使用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趋避剂,并注意按照使用说明及时补涂。”田汶佳补充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