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中国有人聚居的城镇,一般都会建造“城墙”。那时候,城墙的高与厚,是军事力量的体现,围城而建筑的城墙,是一种“防御”的障碍性建筑,有的是应对战争、有的是守护一方土地……历史上,中国大地上曾矗立着无数城墙,如今或被风沙掩埋,或在城市发展中被拆毁,仅有少数残垣留存。在广东,许多城市都仍可见古城墙的遗迹……这个国庆假期,我逗留在清远清城,专门花了时间在老城区寻访古城墙。
![]()
如今清远古城墙仅存两段遗址:一段位于上廓街金廓小区,另一段在大观街塘仔边。两段残垣总长300多米,宽5至6米,残高约3.5米,墙体两侧仍保留着明代青砖,中间以填土夯实,部分段落后来用石块修补过……其中大观街塘仔边的古城墙修整得最为完整,虽然不是美丽的风景,但是属于这座古城重要记忆的一部分,很值得喜欢历史的游客来寻访。此时,站在仅存的城墙前,走过城楼前的历史图片展,思绪仿佛飘回从前的岁月。
![]()
第一阶段:时任主簿白太平临危受命,主持修筑了简易的土城墙。这段最初的城垣虽用料简陋、规模有限,却开启了清远“筑城卫民”的历史,为后来的城池建设奠定了基础。彼时的土城依北江而建,凭借江水天然屏障抵御外敌,初步显现了“依山傍水”的军事选址智慧时任主簿白太平临危受命,主持修筑了简易的土城墙。这段最初的城垣虽用料简陋、规模有限,却开启了清远“筑城卫民”的历史,为后来的城池建设奠定了基础。彼时的土城依北江而建,凭借江水天然屏障抵御外敌,初步显现了“依山傍水”的军事选址智慧。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海寇频繁劫掠清远县城,百姓深受其害,时任主簿白太平临危受命,主持修筑了简易的土城墙。这段最初的城垣虽用料简陋、规模有限,却开启了清远“筑城卫民”的历史,为后来的城池建设奠定了基础。彼时的土城依北江而建,凭借江水天然屏障抵御外敌,初步显现了“依山傍水”的军事选址智慧。
![]()
![]()
第二阶段:明代是清远古城墙的黄金时代,城垣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土城到砖城的质变,成为岭南地区颇具规模的防御体系。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远卫指挥同知李膺深感土城防御薄弱,遂主持大规模改建工程:将夯土城墙外包青砖,使其坚固程度大幅提升;城墙高度增至6至10米,底宽6米,顶宽4米有余,周长扩展至4800多米,包围面积达1.5平方公里。此次改建还明确了城池格局,以今曙光路为东城、城中路为西城、上下廓街为南城、环城一路为北城,分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上雉堞耸峙,钟楼、鼓楼依次矗立,气势恢宏。
![]()
第三阶段:明成化年间,城墙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应对日益复杂的边防形势,官府在城东、北两面增筑子城,子城起自今曙光路南端防洪闸,止于城中路北端,全长约4公里,与主城墙形成双重防线。同时,城外开挖宽8米、深2米的护城壕,设置吊桥与拦马墙,城墙周围修建14座戍房供士兵驻扎,形成了“城墙—子城—护城河”三位一体的防御格局。这些设施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凝结着古代军事智慧:马面可消除防御死角,瓮城能实现“瓮中捉鳖”,雉堞可供士兵隐蔽射击,共同构建起易守难攻的军事屏障。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城墙所用青砖均为本地黏土烧制,质地坚硬厚重,且尺寸明显大于清代砖块,成为后世辨别城垣年代的重要依据。
![]()
第四阶段:清代以后,城墙的军事价值渐弱,却转型为重要的防洪屏障。清光绪十四年的修缮中,工匠将城基旧砖改用灰砌加固,使其更好地抵御北江汛期的洪水。这也说明随着冷兵器时代落幕,城墙的军事价值逐渐弱化,更多承担起防洪堤围的角色。
![]()
从元代到清代,清远的城墙不仅是军事屏障、防洪屏障,更塑造了清城的城市肌理:城内以南北门街为主干道,衍生出24条街巷,各街口设门闸,夜晚关闭巡查,更夫的梆子声曾是古城的计时信号 。随着人口增长,居民逐渐向城外拓展,在南沿城墙形成上廓街与下廓街,“廓”即城墙之外,这两条街市依托17个北江码头,成为粤北重要的商贸中心,所谓“一部清远史,半部在上下廓”,恰是城墙催生繁华的佐证。每逢元宵,各街闸花灯争艳,商贸与民俗在城墙的庇护下交融共生,构成古城最鲜活的图景。
![]()
第五阶段:但随着冷兵器时代落幕与现代交通发展,城墙从“屏障”沦为“障碍”:1931年,民国县政府以“阻碍交通”为由,决定拆除这座守护清远近六百年的古城墙。拆除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拆墙卖砖”的景象——,“拆墙建设委员会”公开出售城砖,大青砖每万块价银一百六十元,大城砖每万块二百元,包拆工在内。这场人为拆除让大部分城垣化为乌有,仅留下几段残基在岁月中沉默。
![]()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残垣并未被历史遗忘。2001年3月,清城古城墙遗址被公布为清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开启了从“废墟”到“文化名片”的新生。2021年启动的凤城文化复兴改造计划中,塘仔边遗址按“修旧如旧”原则修整:清除墙体杂草,铺设仿古石板,增设标识牌与防护设施,墙体上标注历史年份与怀旧文字,将这段残垣打造成“城墙寻迹”主题打卡点的核心景致 。附近的下濠基更复原了150米仿古城墙,与塘仔边遗迹遥相呼应,形成串联桂香街、城隍街的历史文化长廊。
![]()
在塘仔边探访清远古城墙,若你意犹未尽,可从塘仔边出发继续到下濠基继续寻访,在下濠基金廓小区的楼宇间,同样能见到明代青砖的沧桑纹理。
清远清城的古城墙遗址的探访,让我忽然明白:城墙或许会残缺,但它承载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在北江的涛声与老街的喧嚣中,这段残垣仍在默默守护着清城的根与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