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卸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到加盟同济大学担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董海荣教授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次重要跨越,而同济大学也成为了她任职的第三所高校。
![]()
时间回溯到今年8月,时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的董海荣教授被免去职务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要知道,董海荣教授拥有着双一流院校的丰富工作经历,此前在学术和管理岗位上均展现出卓越能力,因此在她加盟山东科技大学时,不少人都期待她能长期扎根这所山东省属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毕竟,2024年4月董海荣教授来到山东科技大学工作时,本身就堪称一次“突破”,她不仅跨省份任职,从北京来到山东,还实现了跨系统履新,从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院校北京交通大学,来到山东省属重点高校,这也是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跳槽”。
在山东科技大学任职期间,董海荣教授的能力很快得到认可,被委以重任。她不仅成为了该校唯一的女性副校长,之后还担任了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的一把手,全面负责校区的各项工作。在众人眼中,这样的岗位配置,既体现了学校对她的信任,也为她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因此当她在任职仅一年多后便选择离开,着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
直到今年10月,董海荣教授的最新去向终于尘埃落定。同济大学发布的一批任免信息显示,董海荣教授被正式任命为该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这一消息再次将她推向公众视野,同时也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何董海荣教授愿意放弃副校长这一校级管理职务,选择“主动降级”,来到同济大学担任二级学院院长?是因为同济大学985高校的身份与山东科技大学非双一流院校的差距,还是山东科技大学在人才留存方面存在短板?
要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走进董海荣教授的学术世界,了解这位优秀学者的成长轨迹与卓越成就。
![]()
董海荣教授是河南驻马店人,其出生于1974年10月,她的求学之路扎实而亮眼。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董海荣均就读于郑州大学,之后,她考入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2年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董海荣便开启了高校任教生涯,首站便是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北交大工作期间,董海荣教授一路深耕,不仅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成果丰硕,还在管理岗位上不断历练,曾担任过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处长,以及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作为一名在学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董海荣教授长期致力于自主感知与协同控制、工业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她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不仅如此,她还凭借突出的科研贡献,斩获了众多重量级奖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在人才荣誉方面,董海荣教授更是星光熠熠,她不仅入选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还当选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这些头衔无疑是对她学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
![]()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院长人选上似乎有着“青睐外校优秀女学者”的特点。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前任院长陈虹,同样是一位履历亮眼的女性学者,并且也是从外校 “跳槽”而来。陈虹教授是浙江大学校友,曾在吉林大学任教30多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2019年5月,她加入同济大学,担任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教授;2020年10月,她正式出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直至此次卸任。
两位优秀的女学者先后执掌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既体现了该校对女性人才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吸引力。
![]()
回到董海荣教授的职业选择上来,她放弃副校长职务加盟同济大学,或许并非简单的“降级”,而是基于个人学术追求、平台资源以及发展空间的综合考量。
同济大学作为985高校,在学术资源、科研平台、学科实力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尤其是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可能与董海荣教授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能够为她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更充足的科研支持。
对于一位深耕学术领域多年的学者而言,能够在契合自身研究方向的优质平台上开展工作,或许比行政职务的高低更具吸引力。此外,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此前由陈虹教授这样优秀的学者执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基础,董海荣教授的加入,或许也是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一步推动自身学术研究与学院学科发展的双向赋能。
![]()
当然,董海荣教授的离开,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山东科技大学的人才留存问题。作为山东省属重点高校,山东科技大学在区域内有着重要的教育地位,但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在资源配置、学术平台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更好地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为人才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或许是山东科技大学乃至众多省属高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北京交通大学到山东科技大学,再到如今的同济大学,董海荣教授的每一次职业选择,都彰显着她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发展的更高要求。无论背后的原因如何,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凭借她卓越的学术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新岗位上,她必将为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在自己的学术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