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西景德镇有个叫李俊永的鸡排摊主,大概从未想过,自己一句“请把你的塑料袋打开”,会在2025年国庆期间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
“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美味”“要是现在不吃,等鸡排软了,我可就不卖你了”“鸡排免费送,塑料袋收6块,要是你的袋子被风吹跑,那我可不认这笔钱”——这些听着平常的销售话,让“鸡排哥”李俊永一夜之间火遍全网,他卖的6元鸡排,还被网友调侃“吃出来60元的情绪价值”。
鸡排哥的走红要从2025年9月下旬说起。一段记录他独特卖货风格的视频在网上传开,视频里,李俊永一边熟练地翻动油锅里的鸡排,让每一块都裹满金黄的油香,一边用带着幽默的语气跟顾客聊天。他管自己叫“鸡排主理人”,摊位前的队伍常常排到百米开外,热闹得很。
不过,这位48岁的鸡排摊主可不是真的“一夜成名”。早年间,他在景德镇陶瓷厂上班,后来转行卖鸡排,一干就是好多年。他每天出摊时间很固定,待人又亲切,不少学生和老顾客都认准他的摊儿,要是哪天他临时没出摊,大家还会追问“鸡排哥去哪了”。
走红之后,李俊永的亲戚家属都来帮忙,被网友亲切地称作“鸡排世家”——每天都有新的“成员”亮相,“鸡排嫂”“鸡排舅”“鸡排奶奶”“鸡排侄儿”,热热闹闹的像个小团队。
但热闹背后,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网友直言:“非得让一个卖鸡排的大叔给你提供情绪价值,这事本身就挺荒唐的。人家卖你一块6元的鸡排,既要站在油锅前吸着油烟炸东西,付出体力劳动,还得像说脱口秀似的跟你聊天,提供情感服务,这也太不容易了。”
“6元的鸡排,600块的情绪价值”——这句在网上流传的话,其实也反映出当下社会对“情绪价值”的过度追捧,好像不管买什么、做什么,都得从中收获额外的心理满足才行。
![]()
而且,鸡排哥的走红并不是个例。这些年,从大学里的“鹅腿阿姨”,到手艺好的理发师晓华,从坚持不涨价的“拉面哥”,到炒粉味道一绝的“炒粉哥”,越来越多的草根网红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仔细看这些人的故事,会发现它们的“套路”惊人地相似: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靠自己的双手辛苦干活,不管刮风下雨都不歇业,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休息日,最后凭着这份坚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主流媒体对这类故事也很感兴趣。央视网、人民日报等都报道了鸡排哥的经历,着重强调“普通劳动者靠双手努力,就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可面对这种翻来覆去的草根网红宣传,不少网友已经觉得疲惫,甚至有些反感。有一条高赞评论说:“每隔一段时间,平台就会推一个新的‘草根英雄’,告诉我们努力工作有多重要。可现实里,真能像他们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个呢?”
更尖锐的批评,指向了这类宣传对“躺平”文化的隐形攻击。有人说:“现在总有人说‘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买房,就能轻松躺平’,这种价值观不被主流接受。可媒体天天宣传努力奋斗的故事,是不是也在变相否定年轻人想稍微放松的想法?”
很多网友也注意到,不管媒体怎么宣传草根逆袭的故事,现实里的年轻人还是要面对就业难、房价高这些实实在在的难题。努力或许能让人过得踏实,但未必能立刻解决这些现实困境。
![]()
所以,互联网上对鸡排哥的评价,并没有一边倒地全是赞美。相反,一种复杂的情绪在蔓延——里面有疲惫,也有质疑。不少网友敏锐地察觉到,鸡排哥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勤劳叙事”:核心就是把“努力奋斗”的标签贴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用这种方式回应当下社会里越来越多人“躺平”“不婚不育”的非主流想法。
大家不买账,并不是针对鸡排哥本人——毕竟他只是在认真经营自己的小生意,过好自己的日子。可当他被推到聚光灯下,成了某种“符号”,他的故事就不再只属于他自己了。
就像有网友说的:“平台和媒体隔三差五就推一个‘底层英雄’,要么是几十年不涨价的拉面哥,要么是风雨无阻出摊的煎饼婶,现在又是鸡排哥。叙事模板都一样:小人物、靠双手、心态乐观、不求回报。可这种程式化的宣传,听多了真的会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