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这支跨学科团队
用20年时间
将价值数十万元的进口科研仪器
改造为千元级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具
并在化学教育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他们是华师化学学院章伟光教授与范军教授团队
![]()
便携式QCM教学套件
近日,华师化学学院章伟光教授与范军教授团队的教学研究成果,以“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QCM)-Based Portable System for Visualizing Reaction Kinetics in Secondary Chemistry Education”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教育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美国化学教育》)上。该研究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的便携式装置,旨在革新中学生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学习方式。该研究成果获得审稿人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工作在技术上令人印象深刻,弥补了STEM教育领域中的空白”,并被遴选为当期杂志的封面文章。
![]()
团队设计的这一设备通过高灵敏度石英晶体微天平与STM32微控制器、树莓派等开源硬件的深度集成,实现反应动力学数据的实时可视化、一键导出及交互投影等功能,系统性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痛点,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基于实时数据的直观学习体验,无缝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其低成本、可扩展的设计既为学校提供了经济高效的课程适配工具,更通过创新功能推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探究式学习范式,并结合开源框架与配套的教师培训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教育模式,显著增强了数据驱动型科学教育的全球推广潜力。
在科研仪器精密化的浪潮中另辟蹊径
将原本价值数十万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从实验室搬进中学课堂
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亲民化
在跨界探索中迸发的科研灵感
![]()
章伟光教授
这场跨越学科边界的探索,始于2004年章伟光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接触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时的思考——当科研推进受到价格高昂的进口设备阻碍时,能否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亲民化?
![]()
范军教授
2006年,团队在与广州电子仪器厂的定制合作中拉开了研发的序幕。针对动辄八九十万的进口设备,章伟光带领团队最终以两万元成本定制出首台国产QCM装置,解决了当时科研的燃眉之急。而团队研发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前后,当时课题组的教育硕士们在中学实习时发现,许多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在中学难以开展,或是因设备精度不够,或是因存在安全隐患。而QCM就能完美解决这些难题——它适合需要检测气体、灵敏度要求高的实验。“对中学化学中的一些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气泡产生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种子呼吸作用实验,只能等待种子发芽才知道结果。这些抽象概念需要更直观的呈现方式”,范军解释道。因此,团队开始研发适用于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具。
从实验室设备转向中学教具研发
短短5年时间
让QCM从大学走向中学
新方向新挑战
多元协作是破局关键
跨学科组队,打破专业壁垒
![]()
团队在转向研发中学教具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电子线路”瓶颈。此前合作的广州电子仪器厂已停业,而团队当时仅有化学专业背景,不得不向外求援。“我连最基础的电路板设计都不懂,只能到处‘挖人’”,章伟光回忆道。他们找到物理系同事,联合招收了第一届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唐昊。随着这位电子信息背景的年轻人的加入,团队从挑选元器件到绘制电路图纸,一步步搭建起QCM设备的“电子骨架”。
![]()
硬件之外,软件是另一大挑战。2020年前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进口芯片受限,严重拖慢研发进度。为此,团队招收了对口专业的研究生,专注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走上全面自主研发的道路。光电学院2023级研究生赵豪杰作为软件方向的研究生,不仅主导了电路板的重构设计,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程序。团队逐步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全部知识产权闭环。为弥合专业间的知识壁垒,成员在协作中坚持主动学习、积极沟通,尽量以通俗语言代替专业术语——例如将“QCM的共振原理”比作“收音机调台”。在不断磨合中,团队逐渐建立起高效的协作模式。随着项目推进,研发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为让产品更贴近教学实际,团队又引入机械工程与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各展所长,共同攻克难题。
![]()
早期仿制欧洲设备时,制造成本仍高达数万元且精度不足。赵豪杰带领本科生引入3D打印技术,成功将检测池成本降至数百元,并同步优化电子线路,实现了自主设计制板。当合作方拒绝提供源代码时,团队并未退缩,而是重新开发了完全自主的软件系统。2025年,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丘冠斯在天河中学进行教学实践时发现,传统种子呼吸实验“只能等发芽,看不见过程”,便提出利用QCM检测二氧化碳变化。为此,他买来两斤绿豆,在实验室反复调试装置灵敏度,历时三周进行验证。有一次深夜,他发现传感器没响应,立即抱起仪器赶回实验室,熬到天亮才终于找到问题——是密封盖没拧紧,气体跑了。
![]()
这种“按需组队”的模式,让团队成为了一个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大家庭。非假期时,团队每周举行线上会议,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展示最新成果。在日常科研中,“师兄带师弟”的传承更是常态。赵豪杰在师兄的帮助和指导下,成功开发了整套软件,此后他也负责“带教”了两个师弟,把电路设计、软件调试的经验手把手传下去。“我刚来时,唐昊师兄从认元器件开始一点点教我,现在轮到我教师弟,就像把‘接力棒’传了下去。”团队中还有许多本科生成员,他们通过“三下乡”等活动的教学实践为科研团队带回了第一手的教学数据反馈,助力仪器持续优化升级。在这个多元融合的集体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协同攻坚,正是这样的跨学科碰撞,催生了“多通道QCM装置”的构想。
千百个日夜的研究
攻克无数难题
终于从实验室走进一线课堂
走进课堂,让教与学更容易
![]()
团队研发QCM教具的初衷是“让科研反哺教学”,但成果的落地与应用并非一帆风顺。团队通过教育实习生将设备带入天河中学、汕尾中学等一线课堂,并依据教师反馈迭代改进。在试点教学中,QCM教具将原本观察“气泡量”的抽象实验,转化为直观的“频率曲线”。当学生在平板上首次看到气体吸附量变化的实时曲线时,不禁用“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来形容这一全新体验,真正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推广过程中也面临 不少 挑战。范 军 直言 , 目前产品的应用场景仍有限 。 在实际教学中, 每个中学的教学进度和需求都不一样,有的老师希望直接给现成的方案,有的则想自己参与开发。因此,团队需要 结合 更多 教学 案例,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作为一支华师团队,面对“为何不在华师附中推广”的疑问时,章伟光从项目可持续发展角度作出解释:“我们通过捐赠 来 支持 欠发达 地区 的 教育 公平 ,实现初步推广,而经济 较 发达地区 的 学校则 希望他们 通过购买实现技术普及, 这样有利于 形成 产业化的 良性循环。”
![]()
如今,这套诞生于科研实验室的装置已发展为成熟产品。它能通过频率变化实时检测气体、分子作用力,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转化为屏幕上清晰的曲线。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离子,金属锌与硫酸的反应速率如何变快”这一过程,也能24小时记录绿豆发芽时二氧化碳的变化轨迹。更重要的是,设备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中的安全隐患。以往中学课堂很少开展乙醛、二氧化硫等相关实验,而如今借助密闭的QCM教具,学生无需直接接触危险物质,即可通过数据变化理解反应过程。在中学课堂上,曾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靠“气泡多少”判断速率的原电池反应、只能等“发芽”才知道结果的种子呼吸作用等部分,都随着QCM设备的出现而由难转易。
“以前讲‘分子间作用力’,我口头举半天例子,学生仍然感到云里雾里,现在看着平板上下降的曲线,他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作用力越强,频率变化越明显’。”广州市天河中学的化学老师李老师反馈,在使用QCM进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课时,学生提问量比以前多了一倍。课后,更有学生举一反三,主动提出:“这个教具是否也能检测家里绿萝的光合作用?”这正是数据可视化所激发的科学好奇心。
![]()
在今年5月,团队与天河中学合作的“QCM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获得了广州市级二等奖。评委给予“大学精度落地中学课堂”高度肯定,为后续优化升级、冲击更高奖项积蓄了蓬勃动能。如今,虽然项目成果已经基本落地,但团队仍在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希望尽可能降低仪器在教学中的使用难度,就如赵豪杰所言:“把复杂留给自己,把便捷交给用户。”
这场始于成本突破的创新之旅,最终在中学课堂绽放出了教育变革的光芒。如今,在优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团队仍在不断奋进,而课堂上每一次学生的惊叹与思考,都是对这份坚持最好的回应。
成果已然落地
但这并不是终点
不仅好用还要实惠
不止推广更要普惠
让每个中学都用得起国际认可的产品
![]()
团队的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教育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并被遴选为当期封面文章。作为全球中学化学教育领域的“顶流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以审稿严格著称,中国学者在该期刊发表封面文章的比例不足5%。而团队成果能获得如此认可,核心在于其“全球首创”的价值——此前,QCM技术多用于大学科研或太空尘埃检测,但从没人想过把它改造成中学教具,更没人实现“全自主研发+千元级的低成本”。“美国同行对我们的成功颇为惊讶,他们没想到我们能将精密仪器做得如此便宜、好用。”
赵豪杰主笔完成论文初稿后,团队重点修改打磨了“教学案例”部分,清晰呈现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原电池效应、浓度梯度反应及催化剂作用等实验细节。审稿人特别关注“学生能不能操作”,团队就实地拍摄视频,证明了中学生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自主使用教具。
![]()
这项成果在国际化学教育界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投稿期间,有美国高校的化学教育教授发来邮件,询问设备的技术参数;欧洲一所中学也表达了试用意向,希望团队能提供简化版教程。“这说明全球中学教育都面临着‘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而我们团队的方案为这种困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章伟光解释道。国外虽已有数字化实验设备,但多是“万元级”产品,而团队的QCM设备成本能控制在千元级以下,还能不依靠进口技术和进口元件进行自主升级,“对资源有限的学校来说,这是更可行的选择”。
如今,团队的目标已从“发表论文”转向“让更多学校用得起”。在清远研究院的支持下,他们开始尝试产业化,探索成果推广的新路径。章伟光坦言,“单靠学校的研发经费,做不了规模化生产。”目前,团队已尝试与教育企业和相关投资者接触,计划引入外部资金,把设备从“实验室样品”变成“市场化定型产品”。今年9月开学后,团队将分组前往广东各地中学推进试用,并收集师生反馈,持续优化设备性能。
![]()
未来,团队还有两个“小目标”:一是拓展学科边界。让QCM设备不仅能做化学实验,还能用于物理的“气体压强测量”、生物的“细胞呼吸监测”等实验,让教具购买“更实惠”;二是研发多通道技术。未来争取实现可同时监测四个反应,更好地满足课堂分组实验的需求。同时,团队还在持续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力争将基础款设备价格控制在800元以下,让更多学校“买得起、用得起”。
去年在向汕尾一所乡村中学捐赠设备时,有学生追着团队成员诚恳发问:“能不能教我做传感器?”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新知的喜悦,深深触动了团队。“降本推广这件事,再多困难都值得做下去。”
![]()
这支跨学科团队披荆斩棘,用20年的刻苦攻关与亮眼的实践成果证明:科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论文,更是能走进课堂、改变教育的力量。“也许未来某一天,会有学生因为QCM设备而爱上科学、走上科研路——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QCM教具已经落地
更新和推广依然步履不停
不忘初心 不惧困难
祝愿他们朝着新的方向
继续开拓创新 阔步前行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 |化学学院
采写丨周悦 孙英杰 樊娇娇
摄影 |蓝丽珊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龙澳琦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陈婧 吴建国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