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儿今年 13 岁,上初一。从小,我就对她寄予厚望,为了她的成长,倾注了无数心血。
从幼儿园开始,我便为她安排了各种课程,思维训练、识字、英语、舞蹈、绘画…到了小学,周末的兴趣班、寒暑假的学科补习班…一年到头,从未间断。
虽然女儿偶尔会有些不满,但在我的坚持和督促下,也渐渐接受了这样的生活。
低年级时,女儿的成绩确实很好,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双 100,性格也乖巧听话。
我还暗自庆幸,觉得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初见成效,相信将来她一定会比同龄人更优秀。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量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女儿便逐渐偏离轨道,不仅成绩大幅度下滑,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弱。
她总喜欢把“我不行、我不会”挂在嘴边,学习开始磨磨蹭蹭,一写作业就状况百出。一会饿了,一会渴了,一会要上厕所了,身上好像有跳蚤,一会挠挠这,一会挠挠那…
刚开始,我还挺有耐心,总鼓励她、安慰她:“没关系的,只要咱们勤快些,比别人多下功夫,多努力,肯定没问题的。”
但现实是,越给她好脸色,她越懒散。
![]()
每天放学回家,女儿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从不主动复习和预习。
做题时,也是各种小动作:故意晃腿发出声音,拿到一道题就嚷着“不会”,如果我不讲解,她就坚决不做下一道。只要我不监督,她甚至可以两小时只写一个字……
忍无可忍,我终于爆发了,狠狠的“教育”了一番后,开启了严密的陪读模式。
每天一下班,不管我多累多忙,直接坐进她的房间,全程盯着她学习。
女儿六年级升初一那段时间的学习,全靠我在生拉硬拽,几乎每天,我都陪她学到晚上11点。
身边的朋友们劝我:“别老盯着,得让她自己学。”
于是,我试着放手了一段时间。结果不出所料,所有科目的成绩一落千丈。
期中考试前一天,女儿突然主动说:“我该努力了。”我心里还暗自高兴,以为她终于开窍了,想着现在努力,也还来得及。
可结果,她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根本没什么行动力。成绩出来后,排名依然平平,没什么起色。
我迷茫了,到底怎样做,才能唤醒女儿的内驱力,让她主动爱上学习呢?
![]()
02
那段时间,我反复思考,也翻阅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和亲子关系的书籍,才逐渐明白: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关键在于让他们对自己的努力有掌控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结果。
如果家长总是想着“逼”孩子学习,用各种奖惩手段,希望他能"乖乖听话"。那就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孩子自己的内在动力在哪里?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和成年人学习新技能的过程非常相似。想要取得优秀的成果,就必须战胜天性中的懒惰。
这是一个不断拉扯、反复挣扎的过程。就像我们年初立下目标,年末总实现不了一样,享乐和懒惰是人类大脑的本能。
更何况,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违背天性、挑战本能的事情,所以才会让人抗拒。
只有当孩子真正找到内在驱动力,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
过去,为了让女儿对自己有信心,我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每天耐心鼓励她,甚至许下各种奖励——只要考得好,就带她出去玩,满足她一直想要的愿望。
我以为,只要不断地给予鼓励、承诺、支持,女儿就能被打动,燃起斗志。
可现实却让我失望。无论我如何劝说、如何用奖励去“诱惑”,她始终提不起劲,甚至越来越抗拒学习。
那些外在的驱动,不仅没能点燃她的动力,反而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她对学习更加排斥。
然而,人身上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渴望变得更优秀,没有人愿意当废物。
只要让孩子亲眼见证,自己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孩子就会有动力征服享乐和懒惰,完成下一阶段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所以,想让孩子从“被逼着学”到“主动去学”,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孩子体验到一场“货真价实”的胜利,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驱动力。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用以下 3 步,轻松唤醒女儿的“自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