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白帝城。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此刻正躺在病榻上,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窗外的风,仿佛还带着夷陵那场大火的焦糊味,吹得他心力交瘁。
回望这一生,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草根,到三分天下的帝王,他有过高光,也有过低谷。但此刻萦绕在他心头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无尽的悔恨。
![]()
悔恨什么呢?悔恨自己不该冲动伐吴,导致夷陵之战惨败,几乎赔上了蜀汉的全部家底。
但再往深处想,伐吴的根源又是什么?是为了给自己的二弟关羽报仇。那么,如果关羽当初没有败走麦城,没有身首异处,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悲剧都不会发生?
想到这里,刘备的脑海里猛然闪过一个人的身影。那个人面容古怪,才华却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
他就是庞统。
![]()
刘备浑身一颤,他终于想明白了,原来早在十多年前,庞统就已经用他生前的最后一计,为关羽铺好了一条生路,只是自己当时没有听懂,更没有采纳。
直到今天,当自己即将撒手人寰,才恍然大悟,庞统的眼光,竟然看得那么远,实在是太高明了!
“凤雏”的远见
聊起庞统,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那个与诸葛亮齐名的称号,“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作为当时最顶级的谋士之一,庞统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
![]()
他投奔刘备后,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而他留给刘备最重要的战略遗产,就藏在他对荆州和益州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中。
当时,刘备集团面临一个什么情况呢?他们刚刚拿下了荆州的一部分,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但这个地方,却是个四战之地。
北边是强大的曹操,虎视眈眈;东边是盟友孙权,但这位盟友对荆州的渴望,可以说是路人皆知。所以,守着荆州,就像是抱着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看着风光,实则危险重重。
![]()
就在这个时候,庞统和诸葛亮都看到了另一条出路,西取益州。
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盆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个易守难攻的宝地。拿下益州,建立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这成了刘备集团的共识。
问题来了,荆州和益州,到底该怎么处理?当时的战略主流,是以诸葛亮《隆中对》为蓝本的,那就是两路并进。
![]()
一路大军从荆州北伐,另一路从益州出兵,两面夹击,直取中原。
这个战略听起来非常美好,但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要求刘备集团必须同时守住荆州和益州两个地方,所以兵力会被分散。
而庞统的看法,似乎更为激进和现实。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庞统直接说“放弃荆州”,但他入川时给刘备献的三条计策,却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当时,刘备已经进入益州,与刘璋会面,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挑选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这是最快、最冒险,但收益也最高的一招。中策是:诱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吞并他们的部队,再进军成都。这是比较稳妥的一招。下策是:退回荆州,从长计议。
![]()
大家看,庞统的首选是什么?是“上策”!是速战速决,用雷霆手段以最快速度拿下整个益州。
战略意图是什么?那就是,庞统深刻地认识到,刘备集团的力量还很薄弱,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战。必须集中全部力量,迅速拿下益州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而那个四面漏风的荆州,在庞统的战略天平上,其重要性显然要低于益州。
![]()
这,就是那条能救关羽性命的计策的真正核心。
一步错,步步错,刘备的选择埋下祸根
面对庞统的上中下三策,刘备是怎么选的呢?他犹豫了。刘备一生标榜“仁义”,搞突然袭击这种事,他觉得面子上挂不住。
最终,他选择了中策 ,一个看似稳妥,却也错失了最佳时机的方案。
正是这个选择,导致了后续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
因为没有采取突袭的“上策”,入川之战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战线拉长,就意味着风险增加。
结果,在进攻雒城的时候,庞统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凤雏”陨落,这是刘备集团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刘备为此痛哭流涕 ,但这眼泪,并不能挽回一位顶级战略家的生命。
最关键的一点,入川战争打得太久,刘备不得不调动荆州的兵力来支援。他抽调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军入川。
![]()
这一下,留守荆州的关羽,手中的力量就被大大削弱了。原本就紧张的防线,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用上帝视角看看,如果刘备当初听了庞统的“上策”,历史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如果刘备采纳“上策”,以雷霆之势迅速拿下成都,那么整个益州的战事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
![]()
庞统本人,大概率也不会死在雒城之下。刘备集团可以迅速稳定益州的局势,然后将整个战略重心和核心部队全部转移到益州这个稳固的大后方。
到那个时候,荆州的地位就变了。
它不再是刘备集团唯一的家底,而变成了一个可以灵活操作的战略前沿。刘备完全可以做出更从容的选择。
比如,调集益州的精锐主力回防荆州,让关羽手下兵强马壮,不再是孤军奋战。
![]()
再或者,就像一些后世分析认为的那样,刘备甚至可以主动用荆州作为筹码,和孙权进行战略交换,彻底解决东线的威胁,然后集中全部国力,专心对付北方的曹操。
无论是加强防守,还是主动交换,任何一种选择,都将使关羽的处境比历史上好得多。
他不会被那种“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脆弱联盟所束缚,更不会因为盟友的背叛而陷入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绝境。
![]()
庞统的计策,实际上是要为刘备集团打造一个绝对安全的战略后方,从而让关羽和荆州从一个“不得不守”的死棋,变成一个“可守可弃”的活棋。
这步棋一旦走活,关羽的命运,自然也就改写了。
凤雏陨落,无人再提的B计划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随着庞统在落凤坡的倒下,他那套以益州为绝对核心的战略构想,也随之被埋葬了。
![]()
刘备集团的战略,又回到了诸葛亮《隆中对》的轨道上。必须承认,《隆中对》是一个非常宏伟的蓝图,但在执行过程中,它对国力的要求太高了。
对于当时根基未稳的刘备来说,两线作战实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庞统死后,刘备身边的谋士,无人再敢或再有能力提出这种“颠覆性”的战略调整。大家都在《隆中对》的框架下修修补补,尽力维持。而远在荆州的关羽,就这样被架在了火上烤。
![]()
这种压力,让一向高傲的关羽变得更加刚愎自用。
他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看似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实则也将自己和荆州推到了最危险的悬崖边。
因为他所有的胜利,都是建立在东吴这个“盟友”不会背后捅刀子的基础上的。而当吕蒙白衣渡江,孙权悍然撕毁盟约时,关羽的悲剧,就成了注定的结局。
![]()
试想一下,如果庞统还在,他会不会在关羽北伐之前,就敏锐地洞察到来自东吴的危险?他会不会力劝刘备,在出兵之前,必须先稳住孙权,甚至做出一些利益让步来麻痹对方?以庞统那种不拘一格、注重实效的行事风格来看,这完全是可能的。
但这一切,都随着落凤坡的那阵箭雨,烟消云散了。
刘备失去的,不只是一个顶级的谋士,更是一个能够为他提供不同战略视角,为蜀汉这艘大船提供“B计划”的领航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