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先甩一组数字,恒大最高欠过2.4万亿,万达将近4300亿,随便拿出去都能“买下”好几个省级财政。你细品,这一笔笔欠款,像是突然从天上飞下来,又像是地下生出来的,怎么会积累得这样多?
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有人贪了?”但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钱真没消失。它只是换了‘方式’沉了下去,藏进了几个肉眼可见的黑洞。
最刺激的时刻,爆发在房地产疯狂的黄金年代。恒大曾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扫货”,时不时就在拍卖会上举牌,一块地就敢拍上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万达也是,怀着‘一年一百座广场’的口号,昼夜赶工。这场扩张就像十七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热,投机者为了几颗花球茎能把房子抵押、能把未来的收入全压进去。恒大和万达那几年,完全是资金如水,“流动性”两个字变成了口号。
![]()
谁也没想到,真正的剧变藏在细节里。恒大的2.4万亿并不是简单地欠出来的,更不是一夜之间蒸发的。它从一块块高价拿下的土地里生出来,从一栋栋还没建完的烂尾楼里长出来。
恒大刚开始靠盖房子攒本钱,但很快觉得“慢了,得加速”。于是四处“多元化”,搞汽车、搞足球,连矿泉水都布局。“鸡蛋不能只放一个篮子”,这是他们最常挂嘴边的逻辑。
你看,恒大造车就花了超过500亿,建工厂请研发,每一步都烧钱,而且全是从银行、信托、老百姓手里拿来的。
![]()
说到融资节奏,高杠杆变成了企业惯性。地产圈流传一句话:“不到处借钱不算大企业”,恒大、万达全是典型。恒大的债务,背后是层层结构化的信托理财、银行条子,左手借右手还,一路滚动。万达则大手笔砸钱,盖广场自持经营,不依赖销售回款。钱砸下去,资产负债表看着壮观,现金流却始终悬在半空。
到了临界点,房子卖不动了。恒大的很多楼盘刚开始盖,后来没钱完工,只能停工。贷款没还,材料商的钱没给,工人要工资,供应商们一个个找上门。钱留在工地、留在烂尾楼、留在土地上,没有变回来。这是一半债务的“前身”。万达同样,开一个广场得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全国几百个广场齐刷刷上马,后来收租金远远跟不上银行贷款的利息和本金,就变成了另一类窟窿。
![]()
更离谱的是“海外扩张”。万达曾在全球并购AMC院线、欧洲球队、酒店,一出手就是几十亿、几十亿美元。那些资产看着光鲜,实际赚钱能力有限。后来政策变化,外汇管控、国际形势变急,他们只能低价卖掉回点钱。好家伙,买的时候是高价,卖的时候是低价,这账一算就是巨大亏空,直接挂在债务账本上。
恒大的私人项目更是花钱如流水。足球俱乐部顶薪买外援,矿泉水、杂粮也搞,听起来多元化,实则资金乱流。恒大的足球一口气花几千万欧元买人,工资还全是顶薪,哪有不亏?恒大汽车梦想造自己的新势力,投了500多亿最后只听了个响。
![]()
另一个债务黑洞是“利息滚雪球”。钱本来就少,还要还银行高息贷款。恒大的理财产品高息吸纳社会资金,一些信托产品年化利率达百分之十以上。借来容易,还钱更难,利息越滚越多,最后光利息支出就是巨额负担——这也是债务里稳稳的一块大头。
万达则是另一种“还旧债填新坑”的模式。资产卖卖卖,把文旅城、酒店、海外资产都切给了融创、富力等公司,回笼的钱大部分用来还银行贷款和信托债务。比如13个文旅城一次性抵债,77家酒店一夜之间皆归他人。等卖完了,万达终于转型做“轻资产”,不再自持物业,只帮别人管理运营,欠款也降下来不少。这算是一种安全撤退。
![]()
这一步步下来,恒大和万达的困境越来越像1997年韩国财阀危机里的大宇集团。靠着交叉担保、高杠杆扩张,把资金砸到汽车、电子、甚至证券行业,最后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等亚洲金融风暴一来,大宇彻底解体重组,那些造车和跨界的梦想成了负担。“扩张乘数”被经济周期逆转,一夜之间资产贬值,现金流断裂,负债端全面暴雷。
钱到底去哪了?其实全在那——变成土地、没卖出去的房子、没完工的工地、海外的商场与电影院,还有依然挂在账上的高息债权。钱没消失,只是在时代与政策的大浪里硬生生沉淀下来,暂时不能变现。
拿什么填补这些坑?有的企业靠出售资产顶一阵,有的被供应商和购房者“承接”。其实,这正是企业大扩张背后最残酷的真相:所有烧的钱,都有迹可循,只是你一时看不到罢了。
![]()
细想一下,这些债务黑洞和东印度公司的债务危机异曲同工。当年英国官员背书,东印度公司靠发债扩张全球贸易,拜托政府兜底。
等到多元化搞茶叶和鸦片,不仅没赚大钱,反而因为管理腐败、业务失控陷入偿债困境。最后只能抛售资产、寻求救助,整个模式被逼到极限。这和万达海外买买买、高杠杆扩张后不得不卖资产回款,对比下来,套路简直是一模一样。
![]()
所以说,企业玩扩张,真正决定生死的不是规模和速度,而是现金流、财务弹性,还有核心业务能长期创造多少价值。
扩张本身是把双刃剑。“量入为出”这四个字,说句实在的,是最笨也是最稳的经营底线。
市场信号一旦逆转,“借鸡生蛋”那几只鸡不但不下蛋,还蹦得更远。最后蛋也没了,鸡也没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巨轮搁浅在沙滩上。
![]()
拿恒大和万达的样本给我们提个醒,面对再诱人的“高回报”机会、再狂热的扩张口号,都得掂量口袋里的现钱到底够不够花。钱没消失,只是变了模样。
企业,普通人,一样要学会用现金流守住底线,不然下一个“债务黑洞”,也许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财务稳健,不是什么落后,是活下来最硬气的底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