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化身 “灭蜂利器” 科技护航城乡安全
![]()
本报讯(记者 [记者姓名])入秋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马蜂进入一年中最后的活跃高峰期,不少城乡区域频繁出现高空蜂巢扰民事件,甚至发生马蜂蜇人致伤的情况。记者从重庆、四川、湖南等多地应急管理部门及专业救援队伍获悉,今年以来,搭载喷火装置、药剂喷洒系统、高清追踪摄像头的专业无人机,已全面取代传统人工爬梯作业,成为清除蜂患的主流手段。仅 9 月下旬,重庆大足区、涪陵区两地的应急救援队就通过无人机单日处置各类蜂患 20 余起,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方式提升 5 倍以上,且所有处置任务均实现 “零安全事故”,既保障了救援人员安全,也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高空蜂患难处理 无人机破解老难题
“以前处理 10 米以上的高空蜂巢,队员得穿上近 10 斤重的防蜂服,背着工具爬梯子或搭脚手架,既要防备脚下打滑坠落,还得时刻警惕被受惊的马蜂群围攻,每次作业下来,队员们浑身都被汗水浸透,还得提心吊胆。” 有着 12 年防蜂经验的大足区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队员李建军,在回忆传统处置方式时仍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以往人工除蜂作业常面临三重难以解决的风险:一是高空作业无稳定支撑,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坠落事故;二是马蜂受刺激后攻击性极强,防蜂服也无法完全避免被蜇伤,曾有队员被马蜂蜇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三是遇到茂密树林、高压电塔、高层建筑外墙等复杂环境,人工根本无法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蜂巢扩大。
如今,科技手段的介入让这些困扰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9 月 24 日上午,涪陵区罗云镇老龙洞村村民邓文奎急匆匆拨通了当地应急救援队的电话 —— 他家屋后一棵 17 米高的柏树上,悬挂着一个直径达 55 厘米的巨型马蜂巢,近半个月来,马蜂频繁攻击路过的村民,不仅蜇伤了他的妻子,还飞到自家蜂箱里咬死了上百只养殖蜜蜂,让他既心疼又害怕。当天中午,救援队携带专业无人机赶到现场,操作人员在距离柏树 30 米外的安全区域操控设备,只见一架搭载着微型药剂喷头的六旋翼无人机缓缓升空,在高清摄像头的辅助下,稳稳悬停在蜂巢正上方 1 米处,随后匀速喷洒出乳白色的低毒环保药剂。短短 20 分钟后,蜂巢内的马蜂逐渐失去活动能力,队员们再用伸缩杆将蜂巢取下,全程没有任何人员暴露在马蜂的攻击范围内。巧合的是,同一天,大足区救援队也创下了一项纪录:单日连续清除 13 处校园周边的蜂巢,其中最高的一处藏在 15 米高的樟树树梢上,距离小学操场仅 5 米远,若不及时处置,极有可能威胁到学生安全。
按需选技术 场景适配更精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改进,目前无人机灭蜂已形成一套 “按场景选方案” 的精细化分类处置体系,针对不同位置、不同规模的蜂巢,能匹配最安全高效的技术方案:
针对电力设施(如高压电塔、电线杆、变压器)周边的蜂巢,救援队伍会优先采用 “喷火模式”—— 无人机搭载小型加压点火系统和容量 500 毫升的专用油箱,喷出的火焰长度可精准控制在 30-50 厘米,能快速烧毁蜂巢外层的蜂蜡,同时避免火焰扩散损伤电力设备。国网重庆丰都供电公司安全监察部主任介绍,今年 8 月,该公司曾用这种方式清除了 35 千伏龙河变电站附近电线杆上的蜂巢,当时蜂巢已与电线距离不足 20 厘米,若未及时处置,大风天气极有可能导致蜂巢碰撞线路引发接地故障,影响周边 3 个村的供电;
如果蜂巢位于居民区阳台、楼道窗台、小区绿化带等人员密集区域,则会选用低毒环保药剂喷洒方案,所用药剂为经农业部门备案的生物制剂,对人体无害,且喷酒后 1 小时内会自然降解,既保证了居民安全,又减少了对周边花草树木的影响。重庆涪陵救援队队长举例说,上个月他们在处置某小区 12 楼外墙蜂巢时,通过无人机精准喷洒药剂,不仅没有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也没有对楼下的绿植造成损害;
要是遇到藏在深山密林或荒坡草丛里的 “隐形蜂巢”,“诱蜂跟踪法” 就成了关键技术:救援人员会在肉饵(如鸡肉块)上涂抹特制的诱蜂水,放置在蜂巢可能出现的区域,等马蜂前来取食时,用镊子轻轻给马蜂腿部系上一根直径 0.5 毫米的轻质彩色飘带(重量仅 0.1 克,不影响马蜂飞行),随后操控搭载高清追踪摄像头的无人机,跟着飘带的轨迹飞行,最终精准定位蜂巢位置。湖南桃江蓝天救援队就靠这个办法,在今年 9 月初找到了当地中学后山树林里的 3 处隐蔽蜂巢,这些蜂巢藏在茂密的枝叶间,人工搜寻几天都难以发现,若不是通过无人机跟踪,极有可能在学生秋游时引发安全事故。
“我们使用的喷火无人机经过了 3 次迭代升级,现在搭载的加压点火系统能精准控制火焰温度和喷射角度,专用油箱采用防泄漏设计,就算遇到强风也能稳定作业,确保只烧毁蜂巢不损伤树木或其他物体。” 国网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班班长曹新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专业设备,他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效率,团队还研发了 “人机联动” 作业模式:先让无人机飞到蜂巢位置,灼烧外层的蜂蜡和部分马蜂,降低蜂巢的活跃度,随后消防员穿戴轻便防护装备靠近,快速清理残余的蜂巢碎片,这种模式比单纯无人机作业效率再提升 30%,至今已成功处置 10 千伏线路周边的蜂患 40 多起。在四川苍溪县,当地救援队更是通过精确计算喷火角度和高度,仅用 10 分钟就清除了一棵 17 米高松树上的巨型蜂巢,彻底解决了周边 6 户居民近一个月来反复被马蜂蜇伤的困扰,事后居民还特意给救援队送来了锦旗。
多方联动快响应 安全知识同步传
蜂患处置效率的大幅提升,离不开各地建立的应急快速响应机制。前不久,上海五角场街道某商铺店主发现门前绿化带里有大量马蜂聚集,疑似有蜂巢,担心蜇到路过的顾客和行人,于是立即向街道居委会反映。居民区党总支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设置警戒区,引导行人绕行,同时联系辖区消防救援站和派出所,三方人员在 15 分钟内赶到现场,通过无人机勘察确定蜂巢位置在绿化带内的灌木丛中,随后用药剂喷洒方式快速处置,整个过程仅用 4 小时,就彻底解决了隐患,没有影响商铺正常营业;在重庆,多地还建立了 “群众上报 — 专业评估 — 无人机处置 — 事后回访” 的闭环机制,居民发现蜂巢后,可通过社区微信群、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应急救援电话等多种渠道上报,相关部门会先通过照片初步判断蜂巢规模和位置,再调配对应的无人机设备和人员前往处置,处置完成后还会电话回访居民,确认是否还有残留马蜂。国网丰都供电公司名山供电所所长彭正洲特别提醒:“很多居民看到电力设备上有蜂巢,会想着自己用竹竿捅或喷杀虫剂,这其实非常危险,一旦马蜂受惊攻击,不仅可能伤人,还可能导致电力设备故障,所以发现这类情况,千万别自己动手,赶紧联系属地供电所或者拨打 119 报警,让专业人员来处理才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无人机灭蜂作业现场,都会变成一个临时的 “安全知识小课堂”。涪陵救援队在清除老龙洞村的蜂巢后,特意留在现场,向围观的村民讲解马蜂的生活习性:“马蜂一般在每年 4-10 月活跃,尤其是 9-10 月,为了储备过冬食物,攻击性会更强,大家要是在户外遇到马蜂,千万别挥手驱赶或奔跑,那样只会刺激它们攻击人。” 桃江蓝天救援队队员姜钧俣在学校周边处置蜂巢时,也会专门跟师生们普及防蜇技巧:“要是被马蜂追逐,首先要保持冷静,别跑,因为奔跑会带动气流,让马蜂更容易锁定目标,正确的做法是用衣服、书包等物品遮住头和脖子,这两个部位最容易被蜇伤,然后顺着风慢慢往后退,远离蜂巢区域。” 据各地应急部门统计,今年采用无人机处置蜂患的区域,群众因为自行处理蜂巢导致的受伤事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92%,这与现场安全知识普及密不可分。
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人机灭蜂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解决了基层应急处置中的实际难题,更是基层应急能力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接下来,各地还将进一步推动蜂患防控工作的智能化升级,计划建立蜂患智能监测系统,将无人机定期巡检与大数据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马蜂的活动规律、筑巢偏好等数据,提前预判蜂巢可能出现的区域,实现 “隐患早发现、处置早介入”,让科技真正成为守护群众 “头顶上的安全” 的有力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