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蛋
三年前的国庆假期,全国各地的音乐节现场人头攒动,从草坪到沙滩,从山野到湖畔,大大小小的一二线城市都在举办属于自己的音乐盛会。彼时的音乐节,意味着自由狂欢和消费回暖,是线下演出市场复苏最具象的标志之一。
![]()
然而,到了今年,这股热浪似乎正被冷空气慢慢吞噬。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庆期间,全国共有18场大型户外音乐节落地,比2023年同期锐减超五成。到了2025年,数量虽反弹至36场,但市场热度并未回升。
![]()
许多音乐节在开票前高调造势,开票后却票房遇冷,甚至有张家口大麓青年音乐节、湖北黄冈蓝潮音乐节等多个音乐节临时取消。
一边是场次增加,一边是门票滞销,音乐节市场的矛盾显然不只是“供需错配”这么简单。过去几年,音乐节曾被赋予“带动文旅消费”“撬动地方经济”的重任,现如今,它却成了“高风险投资”项目。观众不再盲目买单,主办方也越来越难赚到钱,地方政府的扶持态度趋向谨慎。
音乐节的热潮在冷却,冷却的背后,是积压已久的乱象全面爆发。繁荣与失序、噱头与亏损、体验与口碑之间的失衡,正在将这个曾象征青春与激情的产业,推向拐点。
![]()
是繁荣还是乱象?
自线下演出全面放开以来,音乐节一度被视为拉动消费的利器。各地纷纷喊出“演出+文旅”的口号,“用一场音乐节,带动一座城市”的口号频繁响起。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简报显示,“演出+”已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抓手之一,带动效应不断放大。
今年国庆节期间,音乐节数量确实显著回升。仅10月2日当天,全国就有27场大型音乐节同时开唱,从南京的咪豆音乐节到北京的大运河音乐节,再到成都的“露营节+音乐节”联合体,各地舞台此起彼伏。
![]()
南京咪豆音乐节吸引了超6万名乐迷,北京大运河音乐节首日入场人次突破3万,不少城市的酒店和民宿预订量因此暴增,餐饮与交通订单也迎来短期井喷。
表面上,这似乎是一幅“全民狂欢”的盛景。 但在这份繁荣的表象下,乱象与争议却在暗暗发酵。
最直观的,就是夜排现象的失控。粉丝为了离偶像更近,早早在音乐节场地外扎营守候。南京咪豆音乐节10月1日上午才开场,但在9月25日,就已有粉丝扛着帐篷赶到场地,并冒雨夜排。
10月2日的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宝鸡银杏音乐节,甚至10月5日泸州音乐节,都纷纷上演“提前一周占位”的粉丝奇观。有人戏称,“音乐节成了野营节,门票像是露营许可。”
![]()
其次是现场管理混乱让音乐节的“狂欢”变了味。10月4日的常州太湖湾银河左岸音乐节,安检环节被观众投诉“强制脱衣、触碰隐私部位”,甚至出现“安检撕衣”事件,引发舆论震动。微博上,“太湖湾音乐节安检”一度登上热搜。
![]()
混乱不止于此。10月6日的山东日照新青年音乐节,现场发生大规模逃票事件,有人直接翻越围栏、强闯安检口,导致秩序崩坏。部分现场网友后来在抖音发声,称黄牛充当“带路人”,带领逃票者“集体闯卡”,主办方安保人手不足,根本无法应对。现场视频流出后,网友评价说:“音乐节像打仗,哪里还有看音乐的心思?”
这些乱象的背后,实则是整个行业在快速扩张中积累的隐性风险。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音乐节刺激消费、提升城市热度;另一方面,主办方为了抢时间、抢场地、抢阵容,往往仓促筹办。
草率的规划、有限的资源和缺乏专业经验,让许多音乐节只能临时拼凑。最终导致演出是要举办的,管理是散乱的,体验是极差的。
![]()
更深层的乱象,是音乐节在逐渐“异化”。过去的音乐节,强调音乐本身,乐迷们更看重乐队、风格、氛围、文化。而如今的音乐节,变成了流量的狂欢,不是乐迷在听音乐,而是粉丝在打卡。舞台上唱的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近距离看清楚偶像。
当音乐节被流量吞噬,它就不再是文化消费,而是粉丝经济。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乐迷开始从音乐节退场,他们不是不爱音乐了,而是不想掺和进这种“伪狂欢”。
音乐节被各种乱象包裹、管理问题被一次次忽略、体验与秩序都变得次要,所谓的繁荣终将沦为泡沫。
![]()
谁在赔本赚吆喝?
比以上乱象更现实的,是音乐节已经不赚钱了。
2023年线下演出市场全面复苏时,音乐节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县区,都想办一场自己的音乐节。银河左岸、泡泡岛、葫芦果等新兴品牌在下沉市场遍地开花。县区政府热衷扶持,“给场地、给补贴、给政策”,希望借此带动餐饮、住宿、旅游链条的消费。
但到了2025年,情况急转直下。地方财政趋紧,补贴锐减,音乐节的“政策红利期”宣告结束。曾有音乐节主办方在小红书大倒苦水,坦言以前政府帮忙担一半风险,现在全靠自己扛。失去扶持后,不得不面对冷冰冰的成本与票房现实。
![]()
票价回落更是成为今年线下音乐演出市场的行业的关键词。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票价集中在501—800元区间的音乐节占比仅14%,比去年同期下降近两成。国庆期间,多个音乐节门票在二手平台跳水甩卖。
苏州元气森林音乐节原价五六百的前排票,只需六折即可入手,黄冈蓝潮音乐节的早鸟票甚至出现三折清仓。
票卖不动的同时,音乐节的举办成本却越来越高。一场大型音乐节,头部厂牌的成本要4500万到4800万元,中部厂牌也得3000万到3600万元,低于2800万成本的音乐节“基本无法保证品质”。场地租赁、搭建、灯光音响、安保保险、交通后勤样样都是烧钱大户。
其中,艺人出场费是最大支出。根据目前网传的报价单,头部艺人报价普遍在400至800万元之间,占总成本的70%左右。
于是,音乐节陷入一种典型的“流量死循环”:没有流量艺人,票就卖不动;请了流量艺人,成本爆表;门票提价,观众不买单;降价促销,又回本无望。
![]()
为了博眼球,有些主办方开始拼命制造“演员跨界”“艺人首秀”“神秘嘉宾”等噱头。今年国庆期间的音乐节上,一些网红也能凭一首短视频爆款歌曲登上主舞台。音乐节越办越不像音乐节,更像是一场“流量交易”。艺人获得曝光,品牌借势营销,地方搞热点造势,而最终的成本,全由主办方买单。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维持热度,但长期看,它削弱了音乐节的文化价值与可持续性。财经网前不久刚刚报道,只有约10%的主办方能实现盈利或保本,剩下的90%,都在“赔本赚吆喝”。
一个以亏损为常态的产业,终究撑不久。
![]()
何时“体验为王”?
在追求流量与收益的狂奔中,观众的音乐节体验才是最先被牺牲掉的东西。
排队,是观众的第一道“坎”。今年国庆期间的音乐节,无论规模大小,所有音乐节都出现入场排队超两小时的情况,部分观众甚至因排队错过心仪歌手。有人在微博抱怨:“门票500,体验5分。”音乐节场内的洗手间更是“世纪大堵”,平均等待40分钟。
![]()
雨天成为另一灾难触发点。国庆期间多地突降暴雨,但很多主办方无任何应急措施。比如,宝鸡银杏音乐节的场地在雨后变成泥潭,以至于观众需要提着鞋袜、赤脚在泥地中艰难前行。尽管有的歌迷有先见之明,专门穿了雨靴,也依旧难逃被泥巴困住的窘境。现场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不断帮助大家拔出陷在泥里的鞋子。
此外,配套设施与服务缺失让体验感进一步崩塌。餐饮摊位稀少且价格离谱,一瓶矿泉水卖到15元,甚至50元,一份快餐要68元。休息区严重不足,观众只能席地而坐。更有部分场地信号全断,连移动支付都无法使用。
当所有精力与预算都砸在阵容上时,观众的舒适度、便利度、互动性自然被忽略。如果连最基本的观演舒适度都无法保证,所谓的“氛围”也就成了空谈。最终,音乐节的狂欢变成了折腾,浪漫变成了疲惫。
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市场要想真正回暖,必须重新帮助观众找回最初的“体验感”。毕竟,音乐节从来不是单纯的演出项目,而是一场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包含音乐、环境、社交、休闲的多重属性。只有当观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舒适感被充分重视,音乐节才能重新建立信任与口碑。
![]()
或许行业该从“拼阵容”转向“拼体验”,更科学的场地规划、更合理的票价结构、更人性化的服务设计,才是让音乐节走出寒冬的钥匙。音乐节的乱,需要被正视;音乐节的热,更需要被重建。
当一切浮躁散去,留下的,才是真正属于音乐的声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