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都说孙元良劣迹斑斑,你不看他都做了啥?竟试图侮辱女学生

分享至

在近代中国的战争画卷中,孙元良是一个无法被简单定义的人物。

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孙元良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既在庙行大捷、独山保卫战中英勇作战,获颁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也因多次临阵脱逃、作风不正而背负"飞将军"的骂名。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孙元良多彩而又“反差”的一生呢?他的结局如何?



黄埔军官

1904年3月5日,孙元良生于四川成都府华阳县的一个官宦家庭。

父亲孙廷荣曾任清朝彰明县知县,1917年病逝于成都;叔父孙震更是川军名将,后来官至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官。

幼年时期,孙元良在华阳县接受私塾教育,打下传统学问基础,后进入成都联合中学继续学业。

然而,少年孙元良并未满足于困居西南一隅。

1922年,18岁的他怀揣"救中国"的理想,顺长江而下抵达南京,成功考取南京高师附属中学。

在这里,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让他树立了"民主、自由、救中国"的志向,也为他后来投笔从戎,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学毕业后,孙元良进入北京大学预科主修政治,原本可能走上学术或政坛道路。

1924年,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来,点燃了他的军旅热情。在李大钊和谭熙鸿的推荐下,孙元良顺利考入黄埔军校步兵科,成为"黄埔一期生"。

黄埔军校的两年学习,也将他从一名热血青年锻造为具备基本军事素养的初级军官,让他得以进入蒋介石的视野。

而校长对黄埔嫡系的偏爱,也成为了孙元良日后仕途沉浮的重要因素。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战役打响,时任军校教导团连长的孙元良随军参战。在围攻惠州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协助部队击败陈炯明主力林虎部,因战功晋升为炮兵营长。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孙元良已升任第1师第1团团长,成为北伐军中的中层指挥官。

然而,就在北伐军进攻南昌的关键战役中,孙元良因违命撤退导致阵地失守,险些被蒋介石下令枪毙,最终在薛岳、刘峙等同僚的说情下才得以幸免。

北伐战争结束后,孙元良获得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野战炮兵科深造的机会。

尽管,此次留学未能完成学业便辍学回国,但系统的日式军事教育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战术理论体系。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教导第一师野炮营营长、陆军第二师七团团长、警卫军第一师一旅旅长等职,在国民党军界稳步晋升,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高级军官。



抗日功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孙元良的军事生涯也随之进入关键阶段。

当时,日军海军陆战队突然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时任第五军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的孙元良奉命率部在南翔集结待命,随即投入战场。

当日军久攻闸北不下,转而将主力扑向庙行镇时,孙元良领命增援,经过激战将日军主力逐出庙行镇,取得关键胜利。

随后,他又率部前往葛隆镇阻击追兵,成功保障了友军安全撤退。

庙行大捷是"一·二八"淞沪会战中的重要胜利,不仅重创了日军精锐,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此战过后,孙元良因战功卓著获得宝鼎勋章,并升任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次年又晋升为第八十八师中将师长,同时兼任苏州、常州守备司令及首都警备副司令。

此时的孙元良,无疑是抗日战场上冉冉升起的军事新星,他的指挥才能和作战勇气得到了广泛认可。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

已担任第八十八师师长的孙元良从无锡乘火车驰援真如,抵达前线后立即指挥第262旅抢先占领闸北火车站、宝山路、八字桥等战略要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